每一个近代中国作家都有其鲜明的写作风格:鲁迅先生的剖根揭骨、冷嘲热讽;沈从文先生的稚拙无华,朴素迷人;汪曾祺先生的平淡质朴,地域风情……
众人之中,有一人不应被忽略,那便是钱锺书先生。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可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便是《围城》。
初次接触《围城》,我是用听的。那时候我上初中,在我们那个小镇的新华书店偶得一张《围城》有声书CD,每夜必闻听入眠。少不经事时,只觉得这本书有些比喻句十分优美,比如描写夜景的这一句:“夜仿佛纸沁了油,变成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描写的极具画面感,以“情语”代入“景语”且代入得如此自然,如此伏贴;再如描写苏小姐年龄的这句:“(苏小姐)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据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确性。”此句对苏文纨这个“精品女子”的虚荣,既想要“面子”,也想要“里子”的性格面做了如此辛辣的讽刺;再如“他们俩虽然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的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两人情感关系中的那种局限感,以“平行线”为喻体,形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比喻的佳句繁多,这些比喻新颖活泼,幽默诙谐且不失深度。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再读《围城》这部小说,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围城》这部小说,它对人物的刻画、它深刻的主题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风格,在那个时代以至于当代,恐怕都无法找到一部作品与之比肩,能出其右。
《围城》这部小说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写活了一些人物。钱锺书先生在本书序言写到:“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他苦心刻画的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等人如近在眼前般鲜活,他无情地揭露他们,讽刺他们,却没有将他们抽筋扒骨,残忍恶毒地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他没有为了所谓的“深刻”将小说的人物推入万劫不复之地。这种对人物有所节制的刻画反倒让我觉得很真实,不突兀,有琢磨的味道。
每个人自己便是一个世界,人性的多变也反映了世界的多彩,所以人性得有多复杂。
也正因为此,刻画人物很见一位作家的功力,假如把《围城》中的人物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抽离出来,甚至把这些人物从中国抽离出来放在任何一个国度,你会发现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一点也不过时,一点也不局限,放之四海而皆准,都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影子。
所以,经典的小说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写出了人类某方面的共性,这种共性,善恶相揉,这种共性,亘古不变。从这个角度说,锺先生是刻画人物的大师。
我有时很惶惑,惶惑于当代的小说、影视作品受到了“创新”这头猛兽的追赶,以读者、观众“猎奇”的心理作为目标,笔力薄弱的作者们另辟歪路,逐步淡化“小说是写人”这一认知,热衷新奇特的叙事方式,人物反倒脸谱化了。
看过了诸多的现代小说和影视剧作品,能留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少,再也没有为爱痴魔、人戏不分的程蝶衣,再也没有绅士风度和慑人威严的柯里昂教父,当然,再也没有本性懦弱、盲动的方鸿渐。我只记住了一群群类似的“人物标本”:必会逆袭为高富帅的屌丝们;必会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的超级英雄们;必会被全世界环绕被无数优秀男人追慕的玛丽苏女主角们……这些作品佐以光怪陆离的情节,技巧生硬的反转,历尽磨折后的happyending。
亢奋的编者自认为把住了市场的“脉”,娴熟地运用各种编写套路,一刻不停,失却了应有的冷静,殊不知过犹不及的道理。看看新小说发售、新片上映后的微博吐槽、不断飚低的豆瓣评分,我们会明白,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刻画鲜活的、有生命力人物比之设定人无我有的独特情节,还是更为重要的。
这也是《围城》这部小说带给当代文坛的一个启示:大家愿意看到真诚、实诚的人物,毕竟我们面对的世界是赤裸的,是不加矫饰的真实。
如果说文字是一部小说的血肉,那么主题则是一部小说的灵魂。《围城》这部小说的主题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意蕴。
我想小说命名为《围城》,哲学意味颇浓。这部小说中有一句话,我每每诵读,比照当下,颇为玩味:“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之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在做成之后,它变为惨酷的对照。”多数人拿围城比喻婚姻,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我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在写人类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碰撞后的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却又如此的真实,无法更改。
就拿方鸿渐而言,他在海轮上与鲍小姐邂逅,产生了暧昧,自她登岸后,这女人便如陌生人般,甚至不回头道别;他爱慕着唐晓芙,一片真心与付,却换来唐晓芙奚落,他难堪不已,心中隐痛;他本想做教授,却只做了副职,他苦心准备,只待续聘时报复高松年,但高松年却未再续聘方鸿渐……
上帝给众生的眼睛装了副望远镜,人们愿意极目远眺,愿意这山望着那山高。
许多人鼓吹着自己的理想,“要是我有钱了……”“要是我出国了……”“要是我……”。理想同欲望就隔着一层吹弹可破的纸,稍不留神人们口中的理想就变成内心欲望巧妙的掩饰。但当一个人理想成为了泡影,比如因资不抵债而没落的富豪,比如出国后无法融入社会而游回来的海归们,还有那些各种自定目标未达成的我们,仍会抬起头,继续遥望下一个目标。
丰满的理想同骨感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坚不可破的矛盾,然而这种矛盾带给人的也未必都是痛苦,还有继续前行的动力,这力量推动着我们昂扬地活下去。就像《活着》的作者余华说的“如果你问我活着的目的,那活着的目的就是活着。”这不是废话,虽屡经挫折,仍要前行。《围城》这部小说的伟大,也在于它的主题构筑了“希望——行动——希望破灭——再希望——再行动”这一人类永恒的生命联结。
我通常会把我认为可以阅读百年的书置放在书架上,这样的书不多,我估计不会超过30本,《围城》这本书在我书架上显著的位置,每每闲暇时翻阅,以此书照自心,以此书观众生。
-end-
我们正在寻找一批有态度有见解的心灵写手与朗读者,如果你不仅是智慧的阅读者,更是思想的创造者,那我们给你平台,你来施展才华。
文章一经录用,稿酬丰厚!
还等什么,详情快戳绿色祛除白癜风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