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破月来花弄影,风静雨停竹藏声”
这是小时候常常听伯父吟诵的一副对联,觉得意境很美,但不知出自何处,多年前我就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有一年我通过百度查找到如下的资料。 《水调》天仙子 张先 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一首送春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词是为人称道的佳作。王国维赞:“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摄入词中。显然我伯父常常吟诵的对联,上联: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是出自于此了,但下联:风静雨停竹藏声。至今未知出自何处。这对于我似乎是悬于空灵的光环,可望而不可即!几十年转眼间过去了,每一年除夕在祖屋贴春联和年画,以及伯父吟诵对联的温馨情境总会在脑海中闪现。每一年春节近临,伯父总是早早张罗:“彬啊,看市上那些年画靓,买些回来,还买几副对联。”这活儿一般都是我接着,并且我也是十分乐意。有时买来的对联不是很称意,这时候伯父索性自己提笔自写对联,他一边写一边读自我欣赏,大有沾沾自喜的味道。其实我们也是很欣赏他的作品。柳公权的笔法在他的手下稍有变形,他自己也觉得瘦小了些,但那神韵也还是有的。
我们家三位父辈人物都是以辈序命名,伯父学文、叔父访文、我父亲炯文,可见先辈们是极其崇文的。其实我家近代历祖中并没有多少真正的读书人,父辈三兄弟均以“文”为名足见先人对后代读书成材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三位老人分别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那时我们的家境不是很富足,但还勉强供孩子们读书。希望孩子们能读书成材光宗耀祖,这也是普通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伯父和父亲都进了当时有名气的“文中”而叔父则读了琼文中学。他们三人当中算伯父的国文最好,他能熟背诵多篇文言文,如《六国论》《木兰从军》《阿房宫赋》还有李白、杜甫的很多诗词名句。他诵读诗文时很是投入,摇头晃脑、朗朗上口。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常常给我们朗诵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最喜欢他朗诵《木兰从军》了,简直就是唱歌,很好听的。我想也许“诗歌”叫法的起因正是因为古诗是唱出来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小时候我真的很钦佩伯父的好记性。很长的诗文他却一口气背了下来了。在我那个小房间里常常充满着他老人家朗朗的读书声。有时一段诗文读完他还要加上一些精彩评论,口角常常粘挂着白色口沫。学文伯父的书法也还可以,经常学柳公权的笔法,兴趣一来我会为他研墨铺纸“云破月来花弄影,风静雨停竹藏声”这是伯父最喜欢写的一副对联。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伯父是从旧政权中过来的人物,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受到很大的冲击,身心备受折磨,人生情绪低落,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特别是摘了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之后,他如获得重生,焕发青春。云破月来花弄影在張先的词中显得如此清凉妻切,但配上下联,风停雨静竹蔵声,意境则大不一样,一改原来那种清冷哀怨的格调。这也正如伯父的人生一样,一路经历坎坷,风风雨雨,现在雨停了,他的人生也可以重获清静了。他喜欢的另一首诗是《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伯父不但喜欢朗诵唐诗还经常评析诗词,让我们很早就懂得要珍惜时光,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在闭塞的小山村,为我们懵懂的少年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让我们追着光找寻更灿烂的人生! 写于年春节
年修改
《关于文中坡》文中坡,凡读书的文昌人,几乎沒有不知晓的,早年的文中坡也称为较场坡,由于文昌中学迁址于此,较场坡被改写为:文中坡。文昌中学办学成绩斐然,文中坡也因此扬名于世。现在的文中坡集海南外国语学院,文昌中学,文昌华侨中学,文昌实验高中,文昌市第三小学等学校于一地,俨然是文昌市的教育城。《文中坡》 编者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