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重症是重症医学亚专科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心血管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和(或)重度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压塞等疾病。近年来,以冠心病为主要疾病谱的心脏重症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极高。在临床工作中,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是纠正休克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基石,然而从长远来看,尚无足够的证据显示这些药物能够使患者获益。机械循环支持可替代或部分替代心脏和(或)心肺的作用,作为心脏重症的有效救治手段,在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善组织灌注,等待心肌或心脏功能恢复,在重症支持和过渡期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并为后续治疗赢了得时间,已广泛应用于重症心脏领域。
机械循环辅助根据部位的不同,分为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ventricularassistdevice,LVAD)、右心室辅助装置(rightventricularassistdevice,RVAD)、双心室辅助装置(biventricularassistdevice,BVAD)和全人工心脏(totalartificialheart,TAH)。年美国心脏联合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机械循环支持推荐意见:机械循环支持用于等待心脏功能恢复的过渡、心脏移植的过渡及最终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机械循环辅助装置有IABP、ECOM、Impella、LVAD等,本文介绍我院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应用情况和使用经验。
一、IABP
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其原理是通过股动脉将球囊放置于胸降主动脉内,在心脏舒张期球囊充气,提高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及脑部血流灌注;收缩期时球囊快速放气,使左心室收缩期后负荷降低,在心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大约使心排血量增加10%;还可以使左心室舒张末压力下降,从而减轻左心室的前负荷,减轻心脏负担。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创伤致机械并发症、缺血相关顽固性心律失常及高危冠脉介入治疗的支持、非缺血性心脏病所致严重心衰、急性移植心脏衰竭、心脏移植后右心衰竭、高危或复杂室速时的射频消融、高危经皮瓣膜置换、心外科手术等方面的支持治疗。IABP的禁忌症包括:严重周围血管病变、主动脉瘤、中重度的主动脉瓣返流、活动性出血、抗凝禁忌、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拒绝或依从性差。高度肥胖及腹股沟区近期手术时慎用。临床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常见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重要脏器严重出血、严重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主动脉损伤夹层动脉瘤、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损伤、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血流感染、气囊漏气、甚至死亡。IABP血流动力学效应依赖于残存心功能,特别是左心功能,对于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崩溃的患者IABP循环辅助支持能力有限。年Kantrowitz等首次将IABP应用于临床救治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是目前在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最广泛和有效的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在多中心的IABP-SHOCKⅡ研究提示IABP的使用并未减少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12个月的生存率。根据此项研究IABP在年《美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中推荐级别由Ⅱa级降为Ⅱb级,但是其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效果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认可,在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机械并发症、心源性休克、PCI术中及术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心肌疾病(暴发性心肌炎、围产期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反复发作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冠脉PCI保驾、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有更多的获益。年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IABP的使用推荐级别为Ⅱb级,仍然支持IABP的应用。IABP在纠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和高危患者PCI,有确切的临床效果。临床治疗后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脏指数2.5L/(m2·min),收缩压mmHg,平均动脉压80mmHg,肺动脉楔压20mmHg),神志清醒、外周循环良好、尿量1mL/(kg·h)、心电图无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表现、多巴胺用量5ug/(kg·min)时,可考虑撤除IABP。
目前我院常规化开展床旁IABP辅助循环治疗,在IABP临床应用前,常规进行心脏超声应变率检查,评估心肌功能,选择适合主动脉内径的球囊,根据患者身高选择相应的型号,每日复查胸部平片保持球囊在正确的位置,同时结合药物使用维持心率的稳定,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和外周血管阻力。IABP使用过程中常规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维持ACT-秒,能够预防肢体缺血和血栓形成。我们观察部分病人在接受IABP治疗3-5天时会有血小板减少情况的发生,如果考虑诊断肝素诱导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根据情况停用肝素使用换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皮下注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部分病人血小板减少是IABP破坏血小板所致,可输注血小板或根据病情尽早拔除IABP。我院在IABP支持下高危冠脉的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高危冠脉患者定义参考美国PCI治疗指南,具有下列任意一项即为高危患者:①失代偿性充血性心衰(Killip分级为3级);②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5;③左主干狭窄>50%或冠脉3支病变,未进行过冠脉旁路移植术;④靶区域病变威胁50%以上的存活心肌。IABP支持治疗可以减少PCI过程中低血压、室性心律失常、CPR发生率。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机械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治疗方面,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强调要用需尽早,均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
二、ECMO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通过离心泵和膜肺氧合器以V-V或V-A模式能够短期内代替肺或心肺功能的循环辅助装置。ECMO的静脉-静脉(veno-venous,V-V)模式原理是将通过腔静脉到右心房的血液引出体外氧合后再泵入股静脉。静脉-动脉(veno-arterial,V-A)模式原理是将右心房与腔静脉入口处的血液由离心泵驱动至股静脉,引流出来经氧合器气体交换后再泵入动脉,维持循环功能。临床上常用于重症心肺疾病患者的抢救。适用于:1、心脏术后因心肌顿抑导致心力衰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2、心脏术后肺水肿或合并可逆性肺动脉高压;3、暴发性心肌炎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4、心脏移植或心室机械辅助装置置入前的辅助治疗;5、心肺移植术后出现心肺功能不全或肺动脉高压危象;6、严重急性肺损伤;7、药物或呼吸机治疗无效的新生儿顽固性肺动脉高压;8、高危复杂冠脉患者介入治疗时的循环支持;9、高危TAVR术中的循环支持;10、复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中的循环支持。ECMO的禁忌症为:体质量低于2kg、胎龄不足32周的新生儿;长时间机械呼吸支持治疗(成人7d)致不可逆肺纤维化和严重的气压伤;长时间休克、持续代谢性酸中毒,碱剩余一5mmol超过12h,尿量0.5mL/kg·h-超过12h;不可逆肺疾病、无近期移植治疗计划;明显出血倾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不可逆脑损害;晚期恶性肿瘤患者。ECMO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ECMO的循环辅助作用大大强于IABP,可以额外提供心输出量达6L/min,可以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提高冠状动脉灌注,改善心肌血供。但是ECMO的使用过程中也可见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出血、血栓、主动脉夹层、溶血、神经系统并发症、心包压塞、严重感染和远端肢体的缺血、甚至坏死等。
ECMO的临床应用目前尚无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现有指南对ECMO应用的推荐证据级别尚未明确,新近有关ECMO治疗心源性休克或心脏停搏的Meta分析提示,生存率中位数为40.2%。对于需要救治的心脏重症患者如使用正性肌力药并在IABP辅助下仍有心排量低和休克者,我们需要团队协作,把握指征和时机,尽快使用ECMO,可以让机体有充分的循环灌注和氧供,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我院对于使用ECMO的患者强化细节管理,独创“分段式开窗护理”即ECMO支持过程中采用腹股沟以上和以下区域分段遮盖,便于各种操作和观察穿刺部位的变化及“静式可识别叠层加压包扎法”即ECMO撤离时在包扎侧肢体的弹力绷带上标明动、静脉及加压包扎时间以便重点观察,叠层能够增加压力,最大化减少出血并发症。我们中心对于使用ECMO的患者每天常规应用心脏超声和无创心排联合优化ECMO流量,在撤离ECMO时要缓慢撤机或使用IABP过渡进行循环支持,避免二次ECMO上机或病情反复。在过去的1年中我们使用ECMO救治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等患者25例,存活21例,救治成功率达84%,值得临床推广。
三、Impella
Impella属于左心室辅助装置,根据管道直径的不同分为3种型号,即12F(Impella2.5)、14F(ImpellaCP)、21F(Impella5.0),最大输出流量分别为2.5L/min、3.0-4.0L/min、5.0L/min。工作原理为装置通过导管前端的内置微型轴流泵将左心室的氧合血液经导管流入口抽出,再将轴流泵直接泵入升主动脉,建立左心室-升主动脉引流途径。能够辅助增加心输出量,升高主动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改善平均动脉压、冠状动脉血流量;同时减少左心室前负荷和肺动脉嵌压,降低室壁张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主要作用是:血流动力学支持:提高平均动脉压,增加心排血量和心脏指数;保护心肌:增加冠状动脉氧气供应,降低心肌负荷,减少氧气需求;降低心肌负荷:起到一个主动的机械泵作用,部分替代左心室功能。Impella可用于心律失常患者,但不能耐受心脏停搏或室颤患者,Impella2.5提高心输出量的作用强于IABP,ImpellaCP和Impella5.0的作用与tandem-heart相当。
Impella的支持效应依赖于残存心功能和较好的右心功能及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其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对上半身器官保护更具优势,Impella2.5提高心输出量的作用强于IABP,在高危PCI患者中应用Impella2.5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性,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目前在华中阜外副院长高传玉教授的带领下,我院已开展3例Impella保护下高龄危重冠脉病变患者的血运重建,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LVAD
左室辅助装置(LVAD)是将左心房或左心室血流引入辅助泵体,经泵体驱动血流进入主动脉,完全替代左心泵血功能。经左心辅助后,左心室室内张力可降低80%,心肌氧需求降低40%,是纠正顽固性心衰和心脏移植前的一种理想治疗手段。在非心脏移植病人在以过渡治疗为目的的情况下,LVAD使用的指征是在已完成满意的畸形或病变手术矫正,代谢紊乱和心电生理异常已控制在较满意水平的前提下,心脏前后负荷调整及正性肌力药物应用无效,IABP使用禁忌或无效时,表现为:1/心脏排血指数小于1.8L/min/m2;2/动脉收缩压小于80mmHg;3/左房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大于20mmHg;4/体循环阻力大于dyn.s/cm5;5/尿量小于20ml/h。对危重心脏手术病人,在适宜足量药物治疗下,如体外循环转机流量小于0.8L/min/m2时,病人难于维持正常循环则预示应启用LVAD。左室辅助装置不由心电图节律触发,也不依赖于动脉压,可以用于心律失常患者,但不适合用于心脏停搏或室颤的心脏无做功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下肢缺血、血管损伤和出血、血栓栓塞、空气栓塞和溶血等情况。在心脏移植前可以帮助患者以更好的身体状态等待心脏移植,提高移植前生存率。
五、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的心脏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已成为主要疾病谱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和原有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发病等心脏重症患者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SCAI/ACC/HFSA/STS共识意见,机械循环辅助(MCS)主要用于以下类型的患者:(1)高危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包括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或仅存单支血管;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减低的患者,且接受PCI的血管供血范围大;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心源性休克、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等;(3)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通过MCS稳定血流动力学,可以为心肌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避免多器官功能的衰竭,也可以作为外科左心室辅助设备、心脏移植的过渡治疗;(4)其他:严重主动脉瓣疾病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需要行经皮主动脉瓣成形术或主动脉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严重潜在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电生理操作等。机械循环辅助装置让既往危重患者及疑难复杂的手术变得可行,让部分心脏重症患者获得了新生。展望未来IABP、ECOM、Impella、LVAD等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在心脏重症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ECMO联合IABP,ECMO联合Impella等多种机械循环装置的联合使用,将使心脏重症治疗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作者:张静(医院)
专
家
简
介
张静,医院、医院心脏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CCU病区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血管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电学会名誉副会长,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西结合学会委员,河南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委。
年获华医纵横榜心脏重症领军人物。年6月在第六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重症医学大会获评“华医纵横榜—年度心脏重症学科贡献奖”。年12月获评河南省第五届“最具行业影响力十大女杰”。年因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带教工作中的杰出表现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首届“住院医师心中的好老师”。成立“河南省心脏重症学院”、“河南省心脏重症网络学院”,为河南省培养心脏重症相关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的监护,检测与救治。各种缓慢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长期致力于顽固性高血压病、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顽固性心衰,风湿性心脏病、重症心肌炎、心肌病等的诊断与治疗。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中特别是在交感电风暴中的应用有深入研究。
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卫生厅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中国急救医学》、《中国综合临床》等国家级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简明实用心脏病学》《心脏病学进展》等著作。
推荐阅读
学术荟萃|马依彤:年血脂领域重要指南及临床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史冬梅: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专家共识解读
学术荟萃|贾辛未:冠状动脉心肌桥合并近端狭窄病变的处理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袁祖贻:冠心病二级预防——心理干预
学术荟萃|杨志明:非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
学术荟萃|孙爱军:能量代谢与表观遗传交互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荟萃
学术荟萃|鹿庆华:岁末回眸——年心脏康复进展与回顾
学术荟萃|李宪伦:心脏介入术后的心脏康复
学术荟萃|张守彦:心血管疾病的助燃剂---睡眠障碍的认识与管理
学术荟萃|张金盈:构建临床预测模型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学术荟萃|毛静远: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述评
学术荟萃|谢瑞芹:左心耳与心源性卒中
学术荟萃|万峰:冠心病微创外科治疗的进展
学术荟萃|聂绍平:急性肺栓塞团队救治现状、挑战与机遇——中国肺栓塞多学科救治能力现况调查的启示
学术荟萃|张刚成:新时代背景下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
学术荟萃|陈茂:中国经导管瓣膜病治疗的进展
学术荟萃|张曹进: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的新概念及可能机制
学术荟萃|李江:前列环素类药物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和治疗进展
学术荟萃|沈节艳:中国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学术荟萃|史旭波:LDL-C是否应该有底线?
学术荟萃|戴朝晖:关于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对高血压疗效评价的探讨
学术荟萃|郝玉明:重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管理
学术荟萃|李玉明:从指南到实践: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处置
学术荟萃|蒋卫红: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管理
学术荟萃|黄晶:肾去交感术治疗高血压年终盘点
学术荟萃|赵国安:心衰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进展
学术荟萃|张育民:慢性心衰治疗的新视野
学术荟萃|何胜虎:2型糖尿病与慢性心力衰竭
学术荟萃|曾建平: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诊疗新进展
学术荟萃|马根山:ACC专家共识决策路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风险评估,管理和临床路径
学术荟萃|李易:《心衰指南》药物更新及破格救心汤应用体会
学术荟萃|李伟: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学术荟萃|张抒扬: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的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孙志军:SGLT2抑制剂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研究进展概述
学术荟萃|石奇松:小窥目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诊治进展与成果
学术荟萃|刘红旭:凉血清热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学术荟萃|李乔华:食管心电图对室速室房传导关系的分析与诊断
学术荟萃|姚焰:心脏神经消融术:心律学一个新兴的领域
学术荟萃|丁春华:左束支起搏技术最新进展
学术荟萃|刘凡:心房颤动规范化治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学术荟萃|华伟:心脏起搏最新临床研究
学术荟萃|王新康: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
学术荟萃|汪文娟:室速积分法诊断宽QRS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曹雪滨:预适应训练心脏保护作用实际应用的探索
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崔连群:引领未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未来方向,实现冠脉介入“零植入”
学术荟萃|王正忠: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当前的推荐和新进展
学术荟萃|葛均波:年心血管治疗进展回顾
学术荟萃|杨士伟:冠心病介入治疗挑战及进展
学术荟萃|魏庆民:PCI术中球囊支架通过困难的解决办法
学术荟萃|马长生:心房颤动防治的发展与展望
学术荟萃|张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综合防治
学术荟萃|韩雅玲:任重道远 未来可期
学术荟萃|郭丽君:PCI患者DAPT时长有望缩短吗?
学术荟萃|荆全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CTO病例
学术荟萃|李春洁:深化胸痛中心建设,践行胸痛中心全市模式
学术荟萃|赵世华:心血管影像临床应用与进展
学术荟萃|严金川:急性心脑血管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刻不容缓
学术荟萃|周玉杰:心血管病诊疗困境与探索
学术荟萃|李成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学术荟萃|于波:影像学指导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策略制定
学术荟萃|关怀敏: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