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
主诉及现病史
患者男性,52岁,主诉“胸痛8小时”。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8小时无诱因突发胸骨后持续闷痛伴大汗,无放射痛。伴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呕血。医院就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mg后来我院急诊。
既往史
既往史:高血压30年,糖尿病半年。
入我院急诊时情况
心率53次/分,血压53/35mmHg;神情、精神差,四肢湿冷;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率53次/分,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不肿。
病情变化及治疗时间轴
20:40入我院急诊
给予生理盐水、多巴胺维持血压,血压61/35mmHg,右股静脉置管
心脏超声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射血分数(EF)38%,二尖瓣反流(中-重度)
21:05突发阿斯
给予1个循环心肺复苏(CPR)后恢复自主呼吸心律,冰帽脑保护
血压58/40mmHg,给予生理盐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21:32再次阿斯
给予CPR、肾上腺素,3分钟后恢复自主心律
21:39再次阿斯
给予CPR、肾上腺素,心电图示波电机械分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A/C潮气量ml,频率21次/分,FiO2为%,PEEP为8cmH2O)复查心脏超声:心脏停止波动、未见心包腔未见液性暗区
22:18床旁体外膜肺氧合(ECMO)上机
23:30送入导管室
置入临时起搏器,行急诊PCI,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图1入院时心电图
图2抢救时心电图
分析和处理急诊PCI过程
冠脉造影示:LM(-);LAD近段慢性闭塞;LCX细小;RCA近段80%~90%狭窄,远段急性闭塞。
PCI过程
在6FJR4.0导引导管支撑下送RunthroughNS导丝至RCA远段,使用Sprinter2.0*15mm球囊(12atm)预扩张RCA远段闭塞段,于RCA远段串联植入3.0*33mm(14atm)和3.5*15mm支架(14atm)。造影示:RCA远段支架贴壁良好,无残余狭窄,无造影剂外渗,TIMI3级;可见RCA远段向LAD提供侧枝。在6FXB3.0导引导管支撑下送FlielderXT导丝尝试开通LAD近段慢性闭塞,未成功遂放弃。
图3PCI术后30分钟心电图
术后治疗时间轴
术后30分钟
患者起搏器心律、恢复心脏机械活动
术后12小时
患者由深昏迷恢复意识
术后5天
撤除ECMO,撤除临时起搏器
逐步加用替格瑞洛、培哚普利、阿托伐他汀
左室射血分数(LVEF)恢复至43%
术后6天
尝试撤除呼吸机失败、发作急性左心衰
LVEF45%中量心包积液
加用阿司匹林、螺内酯、间断静脉应用呋塞米
术后13天
撤除呼吸机
术后14天
撤除IABP、逐步加用美托洛尔
LVEF40%,少量量心包积液
术后21天
平稳出院
心得体会如何预先评估患者风险?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心电图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但病情迅速恶化,休克状态难以恢复,心脏超声出现二尖瓣重度反流。因而高度怀疑患者为多支病变。
冠脉造影证实,患者LAD自近段慢性闭塞、LCX细小,RCA远段向LAD提供侧枝,因而此次RCA远段急性闭塞同时导致下壁和前壁缺血,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顽固心源性休克(CS)进而心脏电机械分离。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AMI-CS)为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危重症情况,如得不到及时救治,院内死亡率可高达80%~90%。
为保证此类患者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机械循环支持(MCS)尤为重要。
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公布的经皮MCS使用专家共识中推荐了冠心病患者的两类适应证,即高危PCI术前支持治疗(Ⅱ/b),以及合并CS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Ⅰ/b)。
ECMO是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
对一些呼吸或循环衰竭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支持,使心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为心功能和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时间。
ECMO的适应证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的CS,包括心脏术后心肌顿抑,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急性爆发性心肌炎;急性心梗来不及或无法耐受进一步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感染性休克经容量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仍无法改善;围产期心肌病等。
但与重症心肌炎患者接受ECMO治疗给心脏充分休息等待心脏功能恢复不同,对于AMI-CS患者而言,ECMO起辅助作用。
在ECMO支持下开通IRA,恢复血运是治疗的根本。ECMO辅助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氧供,为AMI-CS患者赢得时间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运。
根据年《欧洲心脏病学会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管理指南》,针对AMI-CS患者,行PCI首先开通IRA的同时,应考虑进行非IRA病变PCI(Ⅱa)。
在ECMO辅助时机的把握上,虽然目前有一些通行的标准,如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CPR>20分钟(儿童>5分钟)建议使用ECMO行体外CPR。
CS在最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和(或)IABP支持下,心脏指数<1.8L/(m2/min),且伴有:①左房压>20mmHg;②MAP<60mmHg;③尿量<20ml/h;④代谢性酸中毒;⑤体循环阻力>2dynes/sec/cm3。
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将血管活性药物等传统治疗使用到极限且不能维持有效灌注时,往往会错过使用ECMO的最佳时机,增加其他脏器衰竭的风险,增加死亡率。
因此,在预计患者需要长时间大负荷的传统治疗时,应尽早使用ECMO保证脏器灌注,循环稳定和内环境正常。
在抢救AMI-CS患者的探索过程中,我院逐渐建立形成PIE-2R模式(图4),即联合起搏器(Pacemaker,P)、主动脉球囊反搏/Impella左室辅助系统(Intra-aorticballoonpump/Impella,I)、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呼吸机(Respiratorysupport,R)、血运重建(Revascularization,R)治疗顽固性CS、肺水肿这类死亡率极高的危重症患者,其中的各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至关重要,有效避免无谓的“等”、“拖”,通过综合运用,为此类患者带来生存希望。
图4PIE-2R模式图
作者:首都医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金彦彦曾玉杰叶明
中国医学论坛报原创内容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专栏撰稿团队介绍
首都医科医院
急诊重症监护室
首都医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建于0年,床位20余张,医生12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硕士生导师2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3人。科主任曾玉杰是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长期从事急性冠脉综合征、缓慢性及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尤为擅长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心脏起搏器治疗。同时,中心拥有一批优秀的专家,专注于救治各种心血管急危重症,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等,专业领域各有所长。技术力量雄厚,专业团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24小时急诊介入服务,并完成高难度、危重症患者的冠脉介入手术,在院内真正实现急诊介入治疗的无缝链接,开辟了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承担了北京市急诊心血管疾病诊治的主要任务,也是国内心血管急诊危重症的主要培训基地。近年来积极开展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心脏病等研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基础与临床研究课题多项。
EICU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遵循循证治疗指南,在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将不断前进,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服务。
为了使更多一线临床医生能在值班时更从容、自信,中国医学论坛报循环周刊联手多家优秀心内科团队,特邀多位中青年精英医生合力打造心内科医生优质“口袋丛书”——心内科值班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