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崔医声医声相伴崔松说
王慧颖医生科普小课堂
心悸病,为中医病名,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症,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中医的五脏功能之间有密切关联,心悸的发病除了心脏本身气血阴阳的失和外,还与他脏有关。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张具有气血双补,心脾同调功效的名方——归脾汤。
有一天,我在门诊接诊了一位25岁的年轻女性,她看上去非常瘦弱,走起路来几乎听不到声响,面色暗淡,还有点发黄,缺乏青年女性的那种荣光与活力。
她告知我,近两月来她加班很多,这一个月明显感觉心悸不适、疲乏、头晕,有时候从地上蹲着直接站起来,会出现眼前发黑,得扶着墙靠上一会才行。患者胃口不佳,稍食即有饱腹感;夜间睡眠不佳,梦多纷扰;大便偏硬,每日一行。两周前她做了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中医的问诊包括“十问”,除了问“寒热”、“出汗”、“头身不适”、“二便”、“饮食”“胸腹不适”等十个方面外,对女性患者需问诊月经情况。患者表现出一派气血不足的情况,月经史必须要了解清楚。
于是,我仔细询问了患者,她初潮后一直月经量多,最近加班后出现月经间期缩短,周期变长,量比以前更多了。月经后就一直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的感觉。
舌诊提示,患者舌质淡嫩,舌边围绕着一圈深深浅浅的齿痕。脉诊提示,患者脉非常细,宽度仅正常人的一半左右,仔细寻找,才能清晰触及,重重一按,便又无影无踪了。
我随即让患者先去检查了一个血常规,血常规报告提示:血红蛋白量95g/L,尚属于轻度贫血的范畴。
望闻问切四诊后,我在病卡上书写如下:患者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脉细弱。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拟:补血养心,健脾益气;方药:归脾汤加减。
为何患者表现为心悸,却需治脾呢?
这是由于心、脾两脏在功能上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医理论中,心为“君主之官”,在五行中属火,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心气心阳主要推动血液运行,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
脾主运化和主统血,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能受水谷之气,灌溉四旁,荣养气血,健脾则气血生化有源,心神得以安养,所谓“归脾”,由此而来。
归脾汤
归脾汤首载于宋代医家严用和之《济生方》,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原方药物记载为: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炒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后元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对本方有所发挥,增补其治疗脾不统血、气血妄行所致出血证。及至明代,薛己在本方基础上加入当归、远志两味药物,增强其养心安神之功,沿用至今。
目前使用的归脾汤中,包括补气名方——四君子汤合补血名方——当归补血汤加木香调气醒脾,龙眼肉、酸枣仁补养心阴心血,远志养心安神,共奏补血养心,健脾益气之功。
此可谓,归脾汤中四君全,当归补血木香随,酸枣远志龙眼肉,兼加姜枣益心脾。
本文作者:王慧颖医生本科普由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D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