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丨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

因为日课丨爱上写作

千百万作者的创作天堂

文/李笑来

注意:此篇文章略长,七千多字。其中有一些细节貌似不重要却需要认真思考,所以请找个安静时段阅读。

文章大纲:

三条基础常识建议

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关于所谓文采判断

格式化写作的好处

你为什么非写不可

正文

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创造,应该是这个道理吧?我们去餐馆吃饭,好不好吃,常常并不需要我们先有精湛的厨艺,但厨子却是必须知道“怎样做才能好吃”的人。

一、三条基础常识建议

看别人文章的时候,我们好像都很“自然”地知道那文章的质量高低。可一旦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摆在眼前,我们好像瞬间智商就不够用了。

自己写得究竟是否足够好呢?

我常年写,也经常面临这个问题,因为这世界并不总是给我直截了当因果明晰的反馈;相反,它总是让我意外:很认真写出来的东西竟然根本没有预期的反应,随便搞搞的东西却竟然满天飞……

我自己经历过的例子很多,比如,《放下你的无效社交》那一篇就是典型。说实话,那篇真的不是整本《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我个人最得意的文章,结果呢?这些年里满天飞、四处转、各路大V吐血推荐的偏偏就是这一篇……并且,那标题其实也是别人“断章取义”的,根本就不是我的原意!

所以,第一条建议就是:多写、多写、多写……

这就跟日本的棒球运动员王贞治能打出最多全垒打的秘诀一样:多挥杆。多写这事儿,对作者来说,除了是为了不断磨炼自己的写作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我怎么知道别人要什么?!”的怪圈。

第二个建议是:认真思考所选择品类的受众属性。

我个人在很多年前选择了“成长方法论”这个品类。在这个选择之后,判断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好,或者“读者感觉好不好”,就有了很简单的判断依据:这篇文章对读者究竟是否真的有用?

注意,不是“感觉有用”,而是“真的有用”。这么简单的判断依据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因为一不小心就被那些“感觉你的文章没用”、“感觉那些没用的东西有用”的人所反向塑造,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renkaoyan.net/zzbx/4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