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见微评论原创
唯品会又被立案调查了。
回想上一次被罚,已经过去整整2周、14天、个小时了。
年12月3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唯品会不正当价格行为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告。
针对平台“谎报”价格、“标价”前后不一以及划线价格等行为,监管总局作出50万元人民币罚款的行政处罚。一同被处罚的还有京东和天猫。
价格乱象是化妆品平台的通病倒可以理解。
这次再次被罚的原因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根据举报,1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唯品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涉嫌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立案调查。
起因源于去年9月,唯品会直接竞争对手“爱库存”,举报其强迫与有合作的商家“二选一”。
爱库存声明显示,爱库存收到部分商家反馈,称唯品会明令要求商家不得与爱库存继续合作,强令商家下架在爱库存上的所有商品与活动。并对商家进行日常巡检,一经发现在爱库存上继续销售,唯品会即对商家进行通告惩戒。
彼时唯品会对媒体回应:不属实。爱库存则声明:“掌握了大量的有力证据,有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如今面对监管部门的介入,唯品会回应,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调查,目前公司所有业务正常进行。
要知道,唯品会也曾深受“二选一”其害,并公开反击过。
年7月,京东和唯品会发表声明,联合抵制某平台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要求商家独家合作,从京东和唯品会等平台退出。
转眼过去,唯品会也成为了同行眼中的“施害者”。
如今行业竞争加剧,增长异常艰难都是现状。放眼整个平台,淘宝、京东等一众让人熟悉的电商无一没被调查、点名或者罚款过,但唯品会铤而走险搞“二选一”绝不是唯一选择。
回顾中国电商“二选一”的历史,每到平台竞争的关键节点,二选一都会悄然出现。
这让商家叫苦不迭。某品牌商家表示,他的服装品牌主要在这两平台销售,“唯品会销售额大概万左右一个月,爱库存大概在-万一个月。”
在他看来,两个平台各有优势,但对商家来说确实缺一不可。
“唯品会销售额虽然高,但退货率也高,基本在30%-40%间,这些积压可以通过爱库存清理掉百分之七八十。”
最强硬的一次是,唯品会工作人员发来一张截图,上面显示某品牌因为不遵守“二选一”规定,被唯品会清退的记录。
于是在“二选一”中,这位商家被迫选择了销售额更大的唯品会,下架爱库存的货品,也是无奈之举。
本质上,这就是电商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对品牌和商家提出不合理要求进而获得货源优势。
以至于去年11月3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公开征求意见结束,这也是首次明确将“二选一”你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构成限定交易行为。
被处罚之后还出现了个小插曲。
媒体们对唯品会是又骂又踩,套用梗句来说就是“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一篇。
恍惚间不知是现实还是错觉,曾经的电商“第三极”唯品会,已经沦落到用“小”来称呼了。
作为一家在从阿里、京东等巨头夹缝中成长起来的电商,唯品会得益于看准了时机,在行业巨头尚未作出反应时,快速做大。
唯品会创始人沈亚则是个连续创业者。早年继承家里的电子仪器厂后,独自开办电池厂,把电池卖到了东南亚、非洲等地。
年,美国金金融危机后,沈亚的电池生意生意。
年,正是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大牌服饰为库存而犯难的时候。
这个时候唯品会高举独创的“特卖”模式站出来,一次性的解决了为品牌商清理尾货和为消费者提供折扣两个问题。
以正品和折扣为卖点,唯品会牢牢抓住了高频消费的女性用户,获得了高速增长。上市之后三四年内,公司营收规模均实现了翻倍增长。
年4月股价攀上顶点,市值一度突破亿美元。
利用“折扣+垂直”与综合电商平台打出了错位竞争,唯品会一度打成了阿里、京东之后第三大电商平台。但好运也随之耗尽。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持续,消费者在回归理性之后,特卖生意开始不灵了。
对高消费人群来说,品牌“尾货”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经过消费升级的洗礼,个性化和差别化开始成为消费首选。而价格敏感人群都被拼多多“砍一刀”吸引去了。
18年底,唯品会终于承认了自己好像除了品牌特卖别的都做不好,可是线上品牌特卖又已经涨不动了。
时间来到年,疫情导致的经济危机以及企业的高库存,让唯品会又支棱起来了。
年9月,唯品会把solgan升级成了“品牌特卖,就是超值”,而此前用了10年的“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早已不符合其定位。
从“特卖”到“超值”的转变,也让唯品会开始寻求破圈。
新广告也暗示了,除了女性占比超过80%的用户外,唯品会开始从性别和年龄都尝试突破。
《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甚至于《大江大河》等刷屏的综艺中,都能看到唯品会的身影。
年第二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和订单量分别为万人和1.7亿单,同期分别增长17%和15%,但与年末相比,增长几乎停滞。
年第三季度,受疫情影响,商家加大了库存处理力度,唯品会的主要指标终于有了较大突破。
但折扣模式早已不稀缺,淘宝、京东乃至拼多多,携用户和流量优势,不断拓宽电商的边界,各大品牌也是首选一线平台。
电商智库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天猫、京东稳坐网络零售B2C市场头两把交椅,唯品会的市场占有率从年的3.70%,一路下滑至年的1.88%。
这可能是唯品会破圈走的最顺的一步了。
早在年上市前夕,唯品会就学习京东,自建物流“品骏快递”,旨在为用户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然而纵有雄心壮志,高昂的运营成本也让唯品会连连吃不消。
年11月,唯品会终止品骏自营业务,并转给顺丰。
年,唯品会收购浙江贝付获得支付牌照,准备打造一个集小贷、租赁、保险代理与基金代销等互金生态圈。然而多年过去,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都微乎其微。
年,当各大电商布局生鲜风口时,唯品会也摩拳擦掌,在广州开出第一家“品骏生活”后,曾喊出要在3年内开出万家店铺。如今也早已不了了之。
最新消息显示,唯品会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赴港二次上市,拟最高融资20亿美元,承销商为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
截至15日,唯品会总市值为.97亿美元,相比于年最高点亿美元的市值虽然稍有逊色,但活下来就已经算是幸运。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高毛利率和高用户黏性虽然让唯品会日子过的还算滋润。但如果哪天特卖模式被淘汰,或者这群97%复购率的用户被“精确打击”了,唯品会还有险可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