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骄傲愿你的心脏健康地搏动

轻度白癜风能治愈嘛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0207/4574895.html

?提示:点击上方监利人杂志↑免费订阅本刊

愿你的心脏健康地搏动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朱正标先生

文/荆树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黄帝内经》

早春的气候,俗话说“春天猴儿脸,阴晴随时变”,前几天还春风和暖,阳光朗照,但这两天又是阴雨降温了。

2月21日,天色阴沉,马路上还可见残留的雨渍。对于每周四个全天班、两个半天班的朱正标医师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周日,我们相约在武昌区某家咖啡馆里晤面。同为监利县尺八镇人,依然是未改的乡音,尽管时间还是毫不留情地在朱医师额头上刻下岁月的皱痕,可他身穿的一身玫红色薄羽绒服,颈部松开的拉链里,露出红色格子衬衫的衣领,衬以厚密的头发,浓黑的眉眼,显得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寻不出半点老态。

落座甫定,忆旧便是常有的话题。我说起近四十年跨度的一件往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从尺八开往监利县城的客车,就是用解放牌货车车厢上面装上帆布顶棚代用的。年4月的一天清晨,我搭车去县城办事,刚挤上车厢,满满的一车厢人,贴烧饼似的,一股难闻的汗馊味令人呕吐。这时,只见朱正标抱着小孩在前面跑,他爱人提着包包跟着。他们气咻咻地登上车后,我一问,才知道朱正标的爱人万老师在尺八南铺中学教书,这回是送他到县城备战高考去的。

万老师对我说:“他呀,女儿都有了,没办法,还总是不死心哪,想圆一个大学梦,唉!”

我的话题,使朱正标陷入往事的追忆:“是啊,就是年的高考,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

01

炕鏊锅的母亲送他上高中

年的农历十月,沐浴着新生的共和国的阳光,朱正标出生在尺八镇街上一个市民家庭。上面已经有了两个哥哥,后来父母又生了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父亲当时就是尺八镇供销社的一个普通职工,但还是对几个儿子寄予深切的希望,按照辈分号,以中华民族的美好图腾与大自然的珍禽瑞兽为喻,分别以“正龙”、“正虎”、“正彪”、“正豹”给几兄弟取名。

年春,刚满六岁的小正标,背着母亲熬夜给他缝制的毛蓝布书包,兴高采烈的上了学,这是他吵着要上学得到的成果,插班读一下(一年级下学期)。小学六年,给小正标更深刻地记忆,是家境的贫困,荒年的饥饿!

“你还记得我们曾到中洲扯豆蔸子、到泥套农场捡涨豌豆的日子吧?”这个还用问吗?我在一篇文章中,就写到过那些年月难以忘怀的记忆。朱正标当然说的是自己的亲历与感受,“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一到星期日,我就同一帮同学,一根扁担,几条母亲连夜搓好的草绳子,拿着来回的渡船钱一角钱过河了。那些收割后的豆子田里,豆蔸子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得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够拔出一根来,往往手起了泡,破了皮,每扯一根,就是一阵钻心的疼痛,但还得咬着牙使劲地扯。你是知道的,那时候街上根本没有什么煤炭供应,就是靠着扯豆蔸子捡柴火做饭。——要说捡涨豌豆,是在夏收后,一下雨,散落在田里的豌豆发涨了,一颗颗露出土来,我们拿个小布袋去捡,一天下来可以捡两三斤,提回家母亲过细淘洗干净,用上一点米和在一起,做成一顿香喷喷的杂粮饭,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了!”

自年尺八区创办尺八中学后,尺八街道及乡下的小学毕业生,能考取初中的大多进尺八中学读书,只有极少数升学考试成绩出类拔萃的,才由朱河中学录取。年,尺八小学一百多毕业生中,只有几个人考取朱河中学,不用说,朱正标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尺八到朱河连条公路都没有,我们上学往返,完全靠步干。”朱正标说起他第一次赴朱河中学求学的情景,“记得第一次上学,十五岁的二哥帮我背行李:一床旧棉絮,一口小木箱,里面装了几件衣服杂物;我一手提着一只小木盆子;一手提着个瓦钵子,那里面装着母亲做的水盐菜、豌豆酱。四十里土路,走到朱河中学时,脚走肿了,脚板磨起了水泡。那年我还不满十二岁咧!”

年夏天,等到朱正标初中毕业参加中考回家后,才知道父亲已托人为他找到一份工作,到尺八棉花采购站当助收。所谓“助收”,即棉花采购站招收的临时工,帮助旺季收购棉花,只要工作不出疵漏便可以转为正式职工。第二天,朱正标便随同几个助收工,挑着行李担子,步行到陶家市再坐“跃进”号客轮,去县城参加集体培训去了。但他的心里还是暗暗在想着:以自己的成绩,应该可以考取高中的呀?

朱正标的自信不是没有理由的:不久,家里收到朱河中学的高中部录取通知书。等他二话没说、连夜赶回家中时,才知父母对他的去向形成两派意见。

“正标呀,一大家子人,你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没成年,我一月就三十几元的工资,日子实在过得太难了啊!再说,你一转正,就是国营单位的正式职工了,棉花采购站是财贸单位,最吃香的,好多人想都想不到咧!”父亲的打算是很实在的。

“考不取就没说话了,正标有这个天分,哪有考取高中不去读书的道理呢?”母亲没有多的话,却说得干脆利落,不容置疑。

“我的母亲是一锤定音啊!”朱正标说起他的母亲,既有感恩,更有伤痛,“我母亲就是个家庭妇女,家里大小近十个人的吃穿用度都让她操碎了心。为贴补家用,她常年在供销社加工厂做小工,每个工抽去提成,自己才能挣七角钱!在加工厂里,她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就是在高温的鏊锅边烤发饼子,那活路火候很难掌控,火候不到,发饼子炕不熟,过了火候,又炕得焦糊了。有一年暑假时,我跑到加工厂去看她做工。只见巨大的鏊锅,用钢筋架在火热的壁炉内,热浪扑人。母亲个子不高,她踮起脚,双手用钢叉不停地转动鏊锅,她的脸烘烤得红通通的,汗水糊满了眼睑,湿透了衣服。一次次端起滚烫沉重的鏊锅时,她的手都在抖。这就是我的母亲哪!她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要做一家人的晚饭,还常常缝衣补衫到深夜!——唉,年1月,我从同济医大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结业后,回监利才两个月,没来得及看望她老人家,更没来得及报答她的深恩,她就突发脑溢血而匆匆去世了,走得太早了啊!”

02

从“老三届”到主任医师的嬗变

重返朱河中学,懂得父母艰辛的朱正标喷发出巨大的能量,立志苦学成才,以期将来过上不同于父母生活的全新的生活。他连星期日也在图书馆里一泡就是一天,各科成绩节节飙升,物理、化学,还有令很多同学头痛的英语,他一路领先,赢得了老师与同学们的赞誉。

年,眼看升学的日子近在咫尺了,但年的文革狂潮,惊醒了朱正标的大学美梦!学校停课,大学停招,高考废止。和举国上下66届、67届、68届(实为六届)初高中学生一道,历史赋予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名称——老三届。年深秋,毛主席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上下万老三届都上山下乡了,朱正标当然也不会例外,年2月,他下放到尺八街近郊的林塘大队当农民去了。他们又冠以一个新的名称——下乡知青。

“从尺八街走到林塘大队,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在那里我过了快四年,所吃的苦头,不亲身经历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朱正标感慨不已地回首道,“就说冬修水利吧,你是晓得的,三洲、尺八各大队每年都要派出大量男劳力到与监利一江之隔湖南华容塔市驿采石场去放炮打石头,运回来作长江崩岸的护岸之用。那一次我与几个同大队青年派往塔市驿打石头,春节都没回家。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石头,有棱有角,弄个破皮流血是小事,死伤事故也不少。两个人哼着号子,抬着沉重的石头上木船,在跳板上要高度协调,跳板下是滚滚流动的江水,使人心惊肉跳,稍有疏忽就可能和石头一起沉入江底!还有,大雪天到白螺加修长江大堤,一百多斤重的担子,二十几米高的陡坡,躬身低头,一步一步地往堤上爬,一干就是两三个月,腰都累折啊!”

年11月,朱正标在一位同学的帮助下,进入沙市卫校读书。两年之后,中专毕业的“工农兵学员”朱正标,分配到监利县防疫站当防疫医生。年2月,便与曾经的中学同学小万结了婚。一个医生,一个教师,夫唱妇随的美好日子似乎就可以像这样平静地过下去了。但在年冬,平地一声春雷: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朱正标征得爱人同意后决定报考,但得到的消息是“老三届”及已婚青年一律不予报考。直到第二年春,报考的条件有所松动,那年四月,经时任容城镇教育组长袁作成拍板,朱正标报名获准,他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复习备考了。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场景。

距离考试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单位领导不支持,白天自然要上班,十二年没摸课本,高中又只读了两年,除了复习高一高二的内容,还要自学高三的课程。没有高中课本,没有辅导老师,朱正标靠着想方设法弄来的几本复习资料,挑灯夜战,每晚自学到凌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昏灯相伴,苦读不止。

世界上总少不了嫉贤妒能的人。就在年8月,高考的第一天清早,单位某领导故意阻拦,要派遣朱正标去出差。朱正标不屑于他论理,还是坚定不移地走进了考场。心里在说:对不起,有政府支持,我不会退缩。

高考张榜,朱正标以三百二十分的考分,在全县多名考生中,跃居前60名,录取为某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还是那位某领导,又一次卡壳不肯给朱正标转工作和户口关系。这事被时任卫生局局长黄仁达知道了,他说:全县卫生系统有几个能够考取大学,今年就他一个!朱正标不简单,不要为难人家了。黄局长不但明令放行,而且特批预先发给朱正标三个月的工资。——世界上更少不了亲贤爱才的人哪!

“大学期间,我年年都评为甲等助学金,每月有二十元左右,节约一点就够吃了。学医功课繁重,我是个不服输的人,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我当发愤图强拼命苦读,从来不过节假日,年年都是“三好生”,大四时,老师见我品学兼优,介绍我入了党。”说起大学生涯,朱正标更多的是对妻子女儿的愧疚,“那时,我爱人已经调到朱河镇胜利中学工作,幼小的女儿总是闹病,丈母医院,老师工作繁忙,她又是老又是小,亏了她啊!——因此,大学毕业后,尽管完全有条件留在城市,为了家庭,我还是毫不犹医院工作。”

年,医院(医院)工作十年的朱正标,升任为主管业务的副院长。

年,朱正标晋升为正高职称的主任医师。

03

医院来了个心内科好大夫

年,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退下来的朱正标医师,早就医院人事部盯准,邀请他再度出山。医院有关领导一再挽留,要求返聘,但朱正标想到女儿、儿子都在武汉大学或光谷高科技园工作,爱人退休后也来武汉做两姐弟的后勤。自己来武汉,一是与亲人团聚,其乐融融;二是武汉“亚心”有让自己继续从事心爱的事业的更广阔的空间,便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

位于武汉市京汉大道号医院,成立于年11月,它是由国家卫生部备案、湖北省卫生厅批准成立医院。在国内仅次医院,是全国排名医院。

心内科专家朱正标先生

在“亚心”的官方网站上,是这样介绍朱正标医师的:在心内科临床工作岗位已30余年,能准确熟练诊治心内科常见多发性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对于复杂危重疑难的心血管疾病,也具备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这短短的几句话语,哪能容纳得了朱正标几十年来救死扶伤的艰辛与成就?

记得医院工作的十余年间,基本没有周休,除了白班,每十天要上三个夜班。上门诊,每天接诊百来个病人是常态。心脏病人发病急骤,来势凶险,一个夜班常常要收治十多个患者,抢救三、四个危重病人,一夜到天亮,哪里有合眼睛皮的时候?

记得年的一天,医院担任心血管病专科主任的朱正标,正在查房时,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民患者,突发心跳骤停,朱正标争分夺秒经锤击按压后,立即行电击除颤,一次成功,病人起死回生。医院业务院长的马雨君在场见证了抢救的全过程,便说,她是第一次看到一个濒于死亡的患者救活过来,对朱正标赞赏有加,从此她本人,家人与亲属,都找朱正标看病。

除了本院的病人外,朱正标还要负责全县和外县相邻乡镇的心血管病急诊。记得年春天的一个深夜,朱正标的电话响起急促的铃声(他的电话是二十四小时不能关机的),原来石首市小河镇有一个患者突发心脏病。他与一个护士登上救护车。风雨之夜,电闪雷鸣,泥泞路滑,车子开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小河卫生院,患者四十多岁,因恶性心律失常,已经昏迷。他镇静若定,立即指挥护士药物推针,自己锤击按压很快使之复苏,医院作后续治疗,这时已经是第二天天大亮了。这样半夜三更外出巡诊、彻夜不眠,回院后再继续工作的日子,朱正标不知经历了多少个!

记得年,朱正标在病房接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突然,她倒地抽搐,心电监护为室颤,很显然,又是一例阿-斯综合征,他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和护士相互合作,紧张的抢救迅速展开,第一次静脉推针,锤击,电击除颤,无果;第二次静脉推针,锤击,电击除颤,又无果!时间在一秒一秒的飞逝,眼看着助手及护士失望的神态及患者家属悲痛的眼光,朱正标的心悬到了嗓子眼,腿肚子也微微发抖。心跳骤停超过5分钟,病人就完了,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第三次静脉推针,锤击,再加大能量电击除颤,监视器屏幕上终于显示出了患者心跳复苏的曲线,抢救成功了!好险啊!走出抢救室的朱正标,舒了口长气,悬着心才放了下来。

我便问道:“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你一定会有不少理论著作吧?”、

他略有思忖,似乎在搜索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医学论文倒是发表过不少,像《Ebstein畸形八例报告》、《围产期心肌病十例报告》、《63例老年人巨大心脏临床分析》、《青霉素致Ⅲ°AVB一例报告》、《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体会》、《不典型心肌梗死60例临床分析》等论文,先后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湖北省职工医学院学报》、《综合临床医学》、《临床内科杂志》等刊物发表;还作为副主编,编撰了《医学生实习指南》等著作,由军事医学出版社等出版。——当然不止这些喽,杂志与书籍都留在监利了,你需要的话,再去找啦。”

朱正标医师的电话阵阵价响,不断有问医求诊咨询,看样子我们的交谈难以为继了,我换个话题问:“我记得你是叫‘朱正彪’的,前天按这个名字在网上搜索不出什么,便按照谐音换成‘朱正标’,一搜便出来信息了。——你的这个名是几时改的?”

朱正标恬然一笑:“这个‘彪’字,我读中学时请教过语文老师,他说‘彪’是虎身上的斑纹,也指那些小老虎。引申为有文采,如彪炳;也指身躯魁悟,如彪悍、彪壮。——我哪有这么强势啊?当年就改名为‘朱正标’了。此生能够做一个合乎标准的公民,做一个合乎标准的心内科医生,足矣!”

朴实话语,令人回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renkaoyan.net/zlff/6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