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与“破城”
——《围城》读书笔记
杨濯菡/高二3班(小提琴)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带着对这段话强烈的共鸣感,我开始读这本书,作者以幽默的讽刺和暗喻方式,把人性解剖得神不知鬼不觉,对人性与道德描写的真实感甚至会让我把自己与自己的生活、心理,代入进去。使我与这本书中某些人的心理、想法产生了共鸣,这也让我更直观清楚地欣赏到当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和某一类人物内心深处的虚荣、软弱、无知和虚伪...
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留学归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熏陶,却大多不是什么正派之人,他们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与志气,无法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主角方鸿渐,他虚荣但又正直,在留学期间没有好好读书,为了应付亲戚而购买了假文凭——这件事成为了他亲手搭建的第一道围城,一直到故事结尾,他都还为之羞愧、耿耿于怀。所幸的是,虽然他被困于自己的围城,不能主宰命运,但他还没有被当时社会的污垢完全污染,他还没有麻木、还有良知,最起码,他知道自己鄙夷什么,并且有自己做人的标准。
面对曲折的感情与事业,他遵从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违背自己的道德继续在他厌恶的三闾大学教书。尽管他因自身的懒惰导致生活漂浮不定,但他也在竭尽全力的一次又一次试图摆脱生活带给他的痛苦与困境,不管结果如何,他确是一个实在的行动者,为了生存不断努力着。而故事中的许多人,有些行为让人嗤之以鼻,比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范小姐用蹩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于自己,陆子潇用国防部、外交部的信封唬人,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等等。这些人虚伪,净用一些不堪的手段给自己的脸上贴贴金,争个光,只为了得到别人的吹捧,让人羡慕嫉妒。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多方面描写,就像一面镜子,把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淋漓极致的照映出来,让我们直观的看到人性的美与丑。这也同时让我对钟书先生感到敬佩。他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人生,用轻描淡写、诙谐的笔调映出人生百态,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丑陋虚伪,同时也给了我们人生的启迪。
本书也引发了我的种种思考,我们何尝又不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呢?被困在自己亲手搭建的一座又一座城里,这些城束缚着我们。让我们始终琢磨不清自己属于哪里,于是开始挣扎着,努力着,冲出一座又一座城。可是后来发现,生活包含着太多无奈和讽刺,它本就是由一座座连环的城组合的。比如说,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追求自由,却发现随着我们长大,只会越来越身不由己;我们渴望着美好的生活,可生活却开玩笑似的总要把黑暗与血淋淋的事实毫无修饰地展现给我们。生活像是在海上漂浮不定的小房子,我们想着何时着陆、尽快着陆,可它偏偏像是永无目的地一样的,引导着我们不断追求,又不断落寞,辗转不定。
但是,就像乔治亚·欧姬芙说的那样“生命中每时每刻我都在害怕,但我从来没有让它阻止我做想做的事。”我们不能被永远困在那座水泄不通的城里,生活就是由一次次的围城”与“破城”组成的。在这些实实在在反复无常的悲剧面前,我们应当努力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果我们不去赋予生活某种价值,与某种值得追求的目的,这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谬的,生活也将毫无意义。事实上,很少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至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人都是在一点点地剥离着自己,剥离着剥离着,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我们还活着,就证明我们是爱里、生活里的幸存者,但频繁碰到苦境,也还没有成为当初想成为的人。这个世界太现实,升学、恋爱、工作、结婚、这些事都不可避免,许多人没有明确目标、许多人被现实压垮,卑微地活在黑暗的城里,把自己围了个水泄不通。现实残酷,但所幸我们不是由命运摆布和无能为力的。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能够选择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我们一次一次冲破围城又陷入围城之后,要有领略完世间百态,还依然坚定地选择自己向往的方向、拥有遵从自己内心的勇气与能力。但愿每个人都能从魔幻现实的困境里找到出口;但愿每个人都能乐此不疲的冲破那重重围绕的围城。
以上这些,就是《围城》给我带来的一些新的想法和人生启迪。如果我的阅读心得可以让你产生一些共鸣的话,不妨去看一看这本描述了人生百态的经典名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