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团记者:胡致远
“婚姻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这句话出自《围城》一书,有人言围城即是婚姻,确实,无色却有味的婚姻像一滩水困住其中生活的“鱼儿”,但围城仅仅是婚姻?想必不仅仅。
《围城》一书讲述的是一群以方鸿渐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追求婚姻的极致,却在种种人情世故中纠缠深陷“围城”的故事,其中不乏象征主义,亦不乏让人悦然一笑的字句。于一阅一笑中,作者尖锐的笔触无不最真实地刻画了当时一类人生活的原貌,予人新鲜的厚重感与“平淡”的打击感。若谈“围城”即是婚姻,予本人看来,亦如此,亦不仅仅如此。围城建立第一围(愿望)。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个留学归来的先进知识分子,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方鸿渐的愿望是什么?他想做一个大人物,以其思想种种构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围”,也正因他想做大人物的主要思想影响或引领他不断辗转的一生。
第二围(家庭与“颜面”)。包裹在第一围之外的既是方鸿渐人生的第二围,他的假学位,方鸿渐在用尽丈人与父亲的钱后无学位,以一句“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和在良心的反复谴责下决定买取学位。种种,以至于方鸿渐在围城中越陷越深,说出“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一类的话。而若不是他父亲与丈人逼迫,他又何曾想过“买文凭”?买了文凭或说是可以“光耀门楣”,但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他在买完文凭后又日日自责,有损道德。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他选择了假。这一围若言是他自己进去的,不亦言是家庭和“颜面”把他逼进去的。
第三围(爱情)。方鸿渐之前的爱情是被家族规定好的,但在未婚之前自己的“妻子”先逝,这亦让方鸿渐在不悦之后略有丝丝愉悦。方鸿渐对鲍小姐有好感而失去后,亦有苏小姐对他泯然,而苏小姐订婚之后他爱上了苏小姐的表妹唐小姐,而在离开心爱的唐小姐后他终与孙小姐成亲。方鸿渐的爱情是曲折的,亦如同大海里漂泊的船只,亦没有明确的目标,亦没有确定的方向。而他在与孙小姐成亲之后,他处处不顺意,亦处处自觉偏离,他终爆发。
围城崩塌方鸿渐与妻子吵架之后终只剩饿着肚子的自己,这亦象征着方鸿渐围城崩塌。方鸿渐不满婚姻的束缚,亦想投向赵辛楣追求自己的梦想以成为“大人物”,但终受到第三围的羁绊,而书中作者亦未点名主人公将何去何从。
于人生,人生如同一座围城,而人生终会因婚姻被包围,因喜怒哀乐人情世故而在围城中深陷。作者的文字很淡,但一字一句的斟酌,亦让人在苦笑或甜笑中品出淡中的浓,而浓中亦有作者对一类知识分子的深刻讽刺。人生如一座围城,而人生却无法冲出围城。方鸿渐在深陷围城的最终预想冲出围城或重新建立自己的围城,亦或是想追求婚姻的更极致、更完美。而他如何?
于当时,亦有许多人如主人公方鸿渐一样,深陷自己的围城,处处小心、步步为营亦想成为一个“大人物”,他们亦有良心,但他们于自己的良心之上覆着厚厚的虚荣。他们亦不甘心做小人,却在生活的不得已之下成为了小人。他们亦在接纳和改变下选择了改变,但在竭力改变之下却懊恼改变未成、接纳崩塌。方鸿渐亦如此,许许多多人亦如此。
于作者与主人公,书的末尾,亦有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作的小文。从杨绛女士的小文中,关于方鸿渐既是作者,亦有了最准确的论述,的确,亦是也,亦非也。于我看来,作者是通过方鸿渐折射、照应自己,我们何不深陷自己的围城?
于《围城》,有人言,读围城会使人会心一笑,或是是苦笑,或是甜笑。于苦笑,想必是那些深陷围城的人无法逃离的无奈;而于甜笑,想必是他们已经营好自己的围城。
于赠言,书中一句“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人生唯有自己经营,人生亦只能自己选择。
建桥建桥我是新闻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