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当围场遇到武清V5

开栏语:

天津承德,地理相接,人缘相亲,水源相通。这里有滦河之源,有莽莽绿林,在京津冀的北面,树起一道稳固的生态长城。但多年以来,因为各种原因,贫困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一些市县。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对口帮扶承德市的工作,天津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清5个区分别对口帮扶承德市承德县、平泉市、隆化县、兴隆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各项工作进展迅速。近日,我们发扬“走转改”优良传统,派出5路记者实地探访承德受帮扶5县市,介绍帮扶工作最新进展,感受当地人民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实干苦干的精神面貌。通过精准帮扶,津承两地人民一定能够携手走上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新闻记者孙帅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隶属承德市,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内蒙古高原和燕山余脉交汇处,这里独特的森林景观、赫赫有名的坝上草原,历史悠久的大清木兰围场等,使它成为京北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京津冀众多自驾游爱好者的首选之地。

(围场县坝上草原风光)

然而,另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是——这里又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个别村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元。

年2月16日,天津市武清区区委书记王小宁等一行10人出现在这里,一项宏伟、持久、精确的工作计划正在这里悄悄展开……当天,《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结对帮扶框架协议》正式出炉。双方将在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才合作和劳动力培训等领域进行深入对接和重点帮扶活动。

今年8月,40岁的刘继群从武清区调往河北省围场县,挂职副县长。他的到来,正是这份协议发挥的直接作用,其职责不言而喻——结对帮扶、精准扶贫。

怎么脱贫?

今年47岁的张亚春是围场县御道口镇三复兴地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初秋时节,凉意侵衣,山坡上的草开始泛黄,家门口10几亩地里的莜麦刚刚收割完,麦秆被困成几十捆,横七竖八地躺在地里,地头上5头老黄牛响亮地打着喷嚏,心满意足地啃着差不多是下霜前的最后一茬绿草。国庆假期一过,最晚到十月中旬,这里就将迎来秋后第一场降雪。

张亚春指着眼前的一幕告诉新闻记者,跟村里大部分人一样,农业和畜牧业,几乎是他们的全部经济来源。

喜欢自驾的朋友都知道,围场县境内,有着全亚洲最大的人工防护林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从这些区域的“国字号”头衔就可以看出,国家相关部门对此地生态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防风固沙、含蓄水源,围场县之于京津,好比睫毛之于眼球。

尽管可以养牲畜,但国家林业部门禁止当地人放牧,只能围栏养殖,所以大多数村民家里的畜牧业都形不成太大的规模。保护草地、林地的方针大计,生活在这里的人早就烂熟于心。

张亚春告诉新闻记者,“庄稼只能种一季,莜麦产量低,留下自己吃的,牲口吃的,基本上卖不了多少钱,每年指望卖牛犊挣点钱,但抛去成本和乱七八糟的花销,一年到头根本剩不下多少……”

靠天吃饭,怎么脱贫?这不光是张亚春所想的问题,也是《结对帮扶框架协议》签订后,武清区政府所想的问题。

有没有一种一次投入、见效快速并且长期受益的扶贫项目?经过双方充分调研、反复沟通,武清区和围场县决定,将重点在这个项目上进行结对帮扶、精准扶贫。

向国家“收电费”

走进围场县御道口镇三复兴地村,在占地面积亩的一片沙土地上,横竖成行的光伏发电板排列地整整齐齐,一条条电缆与国家电网并网传送,从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这里的农民居然大摇大摆地向国家电网“收起了电费”。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围场县开始在因地制宜上做起了文章——围场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64%,其中4~9月日照时数近小时,超过全年日照时数的55%。丰富的光能资源,让当地找到了快速脱贫的门路。年10月,河北省发改委在此批复修建了第一批带有扶贫性质的光伏发电项目。

那么,光伏发电又是如何扶贫的呢?负责三复兴地村光伏发电项目的恒润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责任人谢明向新闻记者介绍,“并网后,国家电网花1块钱收购电量,再按不到5毛钱的民用电价格出售给居民使用,等于高价收、低价卖。”

谢明介绍,三复兴地村光伏发电厂总装机容量10兆瓦,总投资万元,一个光伏发电厂的使用寿命可长达20—25年。“这个发电厂只有6个人,设备完全自动化,只要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操作,一般情况下不会损坏,这个项目才是真正的一次性投入。”谢明说。

年年底投产以来,三复兴地村光伏发电厂已向该县位贫困人口提供每人每年元的收入保障,年扶贫款达万元,按扶贫期20年算,仅三复兴地村一个光伏发电厂产生的扶贫款就能达到2万元。

今年8月调任围场县后,刘继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开车跑出几百公里。“光伏发电特别适合当地资源,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首先它是清洁能源,能够完全代替燃煤,其次,送到国家电网后,既能解决当地农户的脱贫问题,又能有效缓解大气污染,从长远来看,还能造福子孙,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刘继群高兴地说。

管土地“要租金”

年,围场县采取了“政府启动,企业投资运营”的建设模式,政府每个电站投入资金60余万元,其余由企业投资建设,电站建成后,企业每个kw电站每年从收益中向贫困村提取18万元的扶贫资金,连续提取20年,剩余收益归企业所有。20年后,企业不再参与分成,电站收益全部归贫困村所有。

仅仅一年,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已非常明显。

除了这种模式,今年起,一种被当地人成为“屋顶小银行”的光伏发电模式开始在各村各户间流行起来。

“散户型”的光伏发电模式,最大好处就是利用屋顶空间。御道口镇政府工作人员尹颜丽告诉新闻记者:“一般家里安装的光伏发电大都是10kw微型电站,平均一小时能发出7、8度电,每天大约产生70-80度,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后,老百姓每个月能争多块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三复兴地村不远的桦树林村,已有几十户人家入网卖电。不过,屋顶上的光伏发电模式前期投入较大,若是没有三五万块钱,根本办不下来。靠种地养牛根本挣不了多少钱,加上家里两个孩子还在念书,显然,这笔钱对张亚春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尽管“屋顶上的银行”他办不起,但他一点都不羡慕,因为,他有个“脚底下的银行”。

国土资源部明确规定,为优化土地要素配置,光伏发电项目用地必须为滩涂、鱼塘、盐碱地、荒地、未利用地等土地,严禁占用一切农田、草地、林地。

三复兴地村光伏发电项目就建在一片占地亩的沙地上,恒润光伏发电有限公司以租赁的形式直接向村里交钱,公司责任人谢明告诉新闻记者:“这亩荒地归村民集体所有,我们一共租赁25年,一次性支付租赁费万元,平价每个人能拿7、8千把块钱。”。

张亚春家一共4口人,也就是说,靠这块荒地,他们家一下子能拿到差不多3万块钱的租赁费。种了大半辈子地,这块沙土地几十年一直荒芜、一无是处,现在竟然能“生”出钱来,已经拿到部分款项的张亚春高兴地合不拢嘴。

武清区帮60个村脱贫

脱贫要脱根,最终还是要致富。

围场县半截塔镇要路沟村就提出了“一村一种主导脱贫模式,一户一个定制脱贫举措”的工作思路,实行“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动员全村户贫困户加入光伏合作社,通过卖电可实现稳定增收20年,最初人均每年元,逐年递增,20年户均收入11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加收入20.3万元。

那么,问题来了!村里没有钱咋办?有没有人肯出这个钱?

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刘继群告诉新闻记者,武清区今年在围场县的工作重点就是对口帮扶推进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武清区一共对口帮扶60个村,每个村出资40万元入股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总投资2万,这些资金将由武清区无偿提供,无论是老百姓和当地政府都不用偿还……”

刘继群跟记者算了一笔账——

经核算,光伏发电项目投用后,每人每年将至少能拿到元的分红收益,按照国家每人每年收入元的脱贫标准,武清区对口帮扶的这个60个村子的村民,将实现完全脱贫。

赞赏

长按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好
白癜风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renkaoyan.net/zlff/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