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钟书《围城》有感
——李金龙
第一次是在喜马拉雅上听,不久之后就自己买了一本,这次是第三次再把《围城》这本书拿起来,还是那么爱不释手,还是那么让人发笑。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总的来说这次读完《围城》有了一些另外的感悟。
第一:我看到很多中学生读物的推荐里面有过多的外国大师的经典名著,曾经我上中学也是这样的,除了四大名著和鲁迅外,别的中国大师的小说是非常少的,现在我想想这是偏病态的。我是个比较极端的爱国主义者,虽然天天教学生们要批判继承,兼收并蓄,但是我内心一直都是觉得中华文化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我当时包括现在,是不喜欢看这些外国名著的,不仅仅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而是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过大,导致很多内涵和幽默的东西无法被我们感知。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特别是文科的老师,应该更多的去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文学大师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可能更贴近生活并且更有民族性。
第二:随着年龄增长,看了很多经历过民国那个时期的文学大师的作品,愈发地感受到实践观的正确性,生活实践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钱老的整个小说之中,处处都反映着这一点,不论是对生活现象地刻画、对社会部分群体价值观地褒贬、还是每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都展现了他丰富的社会阅历。我特别地喜欢经历过民国那个时代的文学大师,譬如林徽因、梁思成、张爱玲,当然还有“鲁郭茅巴老曹”等等,他们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阅历,他们真正经历了那个思想文化第二次“极度自由”的时代(第一次我觉得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以书中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可以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样的文化才是我们需要的、富有生命力的。
第三:整个小说里面排除内涵以外,最精髓的肯定就是钱老的幽默了,全书几乎每一个精妙比喻都会让你哈哈大笑。这太要命了,就是这一点让我跟这本经典一拍即合,想反复地去阅读,因为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喜剧”。前段时间我看完了《城南旧事》,后面看《活着》,看了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这样的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过分地痛苦了,让我无法接受,社会还是需要相对来说阳光一些的能量,人们可能喜欢悲剧,但绝对不会热衷于惨剧。比如《孔雀东南飞》,这样的故事能让人们保留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比如《守财奴》,用讽刺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可悲,但你一定不会觉得他惨。像《活着》这样优秀的作品不能在中学生范围内广泛流行,过分消极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吧。所以,社会还是需要正能量的。而《围城》则是这样一本恰到好处的书,有生活的悲,也有“市井中的喜”。
最后说明一点,作为一篇读书心得,原本是要对内容进行一些摘抄的,这里我不想过多做这个工作,因为发自内心地希望各位一字不漏地去阅读一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围城》第一章节选
苏小姐道:“鲍小姐行为太不像妇学生,打扮也够丢人--”那小孩子忽然向她们背后伸了双手,大笑大跳。两人回头看,正是鲍小姐走向这儿来,手里拿一块糖,远远地逗着那孩子。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巾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在热带热天,也话这是最合理的妆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可是苏小姐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鲍小姐走来了,招呼她们俩说:“你们起得真早呀,我大热天还喜欢懒在床上。令天苏小姐起身我都不知道,睡得像木头。”鲍小姐本想说“睡重像猪”,一转念想说“像死人”,终觉得死人比猪好不了多少,所以向英文里借来那个比喻。好忙解释一句道:“这船走着真像个摇篮,人给它摆得迷迷糊糊只想睡。”“那么,你就是摇篮里睡着的小宝贝了。瞧,多可爱!”苏小姐说。
鲍小姐打她一下道:“你!苏东坡的妹妹,才女!”--“苏小妹”是同船男学生为苏小姐起的个号。“东坡”两个字给鲍小姐南洋口音念得好像法国话里的“坟墓”(tombeau)。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