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所著《围城》实堪为难得的经典,任世事经过多年变迁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小说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细节给了读者一窥在风云激荡的乱世下各阶层不同人物生活和心理状况的同时也或深或浅地揭示和讽刺了人性的现实。
钱钟书
作者具有极个性的表达风格,常以辛辣幽默的讽刺意味深刻地指出人物的缺点和本质,书中随处可见亦庄亦谐甚至好像完全脱离情节的评论,而这些评论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世事与人性的思考,令人哑然失笑或悚然自醒。书中关于人物心理的描写简练而深刻,若非作者在很多地方随笔点出人物的心理动机,恐怕读者一时也难以猜到人物行事的原由,在这些笔墨中有不少值得涉世未深的青年学习的道理。在书中作者冷静地揭示了很多关于生活的问题,也客观地把人性的不足和丑恶不加掩饰地展现给了读者,但作者最后也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而我们作为读者除了要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围城外,还要通过思考找到突破自己生活和人生的围城的方法,我称此为“读《围城》必读破围城”。
读这本小说的读者都难免会在书中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个情节那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因为虽然情节是虚设的,但人物的性格、心理和面对问题时的行事风格都是与现实中人们真实的为人处世的方法相对应的,甚至书中对各阶层人物的描写都是基于他们在社会上的客观现实,正是这种对客观现实的尊重使读者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往往产生情不自禁的共鸣并被其中厚重的时代感所触动。这种尊重是十分可敬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的基础,也是所有作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人物的性格和特点一旦确定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就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并且顺应着现实中的客观规律发展,而不是过分的被作者摆弄。这种对真实的逻辑和规律的尊重是可贵的,正如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死时伏桌痛哭却不能违背逻辑去改变结局,也如同托尔斯泰深切的同情着安娜但却说“我的安娜不得不死”,在这一点上《围城》和它们一样成功。作者这种对逻辑的尊重就是对所有读者的尊重,而反观那些随意摆弄人物命运和情节的小说则是可耻的。
读者在《围城》中感受到的浓重的时代感同样来自于这种真实。从时间上来看主角的历程是有真实的时代背景的,出国留学正和当时的留学潮相符合,到后来上海陷落迁都重庆,以及去内地任教都和当时战争发展和战时教育政策相符合,甚至是后来上海的江河日下和沈太太的丈夫去南京受伪职。从经济上亦是如此,孙小姐的姑妈的工作、报社的工作、去内地时经过的饭店、方鸿渐丈人的银行的发展,这些丰富的细节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书中清晰的对比了在那个特殊时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处境的人物的差别与相似。在老一代和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的对比中,通过整个去三闾大学的旅途中方与赵二人对人的宽容、素养、仗义,面对问题时的果断和担当可以对比出李、顾二人对世故的圆滑,对团体责任的推诿和逃避,对同伴的小气和冷漠,只是细细想来虽然我们的社会已发展至今日的文明,但类似的特质依然可以隐隐约约地在人们身上看到不禁让人嗟叹。而老一代知识分子中,董斜川对朋友女眷的礼貌和克制、对学问的严谨守旧与褚慎明的粗鲁轻浮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新一代知识分子中有赵辛楣的成熟和严谨也有方鸿渐的坦率和时常的窘迫。方鸿渐家中老一代的家庭成员包括二奶奶和三奶奶都表现出与时代不符的守旧和狭隘,甚至恶意猜测尚未见面的孙小姐或已怀孕成大肚子,而私底下挤兑孙小姐时竟是说她脸上有妖气,令人哂然发笑。这样的对比在书中随处可见,无微不至。
书中作者以超立场的观点尖锐地揭露了人性的恶和两性间的荒唐。作者笔下各个阶层从高校长到船上的方太太和阿刘都或多或少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恶毒,而方鸿渐的遭遇也并非完全无辜,方鸿渐自身的幼稚冲动和自大也是原因。苏小姐和范小姐一个把自己的诗写在扇面上,一个故意把author写在扉页,而李梅亭和褚慎明在女人面前都是道貌岸然的样子实则包藏色心。作者把社会的善与恶一并斥诸于小说并客观地展现给读者,但并没有给出更多的议论或评价,即使如此书中的一些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深思。
通过《围城》一书读者或可以看到自己的缺陷和社会的真实,而关于如何自处与社会如何突破生活的围城则是每一个读者必须自己思考找到自己的答案。不仅婚姻是围城,生活也是围城,读《围城》发现自己亦身在围城之中,读罢《围城》当思如何破围城。
作者:任柳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编辑:蒋宇琪
微言工作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