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八:刘×,男,41岁,周口市人,职员。无药物过敏史。年8月31日初诊。主诉:心悸1年余。1年前患者活动后出现心悸,未治疗,后症状间断发作,今来诊,门诊查心脏彩超示: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二尖瓣中度反流,左室舒张末内径81mm,LVEF23%,纳眠可,小便短少,大便稀,日3-4次,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细。既往体健,否认其他病史。BP:/94mmHg,HR:80次/分,心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6级杂音。
中医诊断:心衰病(气虚血瘀,水湿停滞)
处方:党参24g,炒白术24g,茯苓15g,炒薏苡仁30g,砂仁12g,桔梗12g,炒山药30g,芡实45g,藿香12g,佩兰12g,陈皮10g,丹参15g,川朴10g,清半夏12g,炒神曲15g,益母草15g,五爪龙2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7剂,水煎服。
7日后腹泻好转后处方如下:
生黄芪60g,党参30g,炒白术20g,桂枝15g,丹参30g,泽兰15g,泽泻24g,五爪龙30g,隔山消20g,益母草20g,葶苈子24g,当归15g,赤芍10g,老茶树根45g,回心草20g,芡实40g,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
上方坚持服用,年11月9日复诊:诉服上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未诉特殊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弦。BP:/70mmHg
处理:上方去桂枝,生黄芪改为75g,五爪龙改为45g,加桃仁12g,黄连9g,升麻12g,桔梗15g14剂,水煎服。
年11月23日复诊:诉服药后缓解较明显,未诉其他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细。BP:/80mmHg,HR:82次/分,心律齐。
处理:11月9日方生黄芪改为90g,五爪龙改为60g,升麻改为15g,炒白术改为24g,加柴胡6g14剂,水煎服
年12月7日复诊:现未诉明显不适,纳眠可,二便调。昨晚腹泻4次。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沉弦细。BP:/80mmHg,HR:80次/分,心律齐。
处理:11月23日方生黄芪改为g,去赤芍,加红花12g,砂仁12g,炒薏苡仁30g,炒白术改为30g14剂,水煎服
年1月3日复诊:未诉明显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沉细。BP:/70mmHg,HR:68次/分,心律齐。
处理:12月7日方生黄芪改为g,升麻改为20g,柴胡改为10g,去炒薏苡仁、黄连、砂仁7剂,水煎服
年1月11日复诊:未诉不适,纳眠可,小便可,大便稍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内径60mm,LVEF48%。BP:/70mmHg,HR:84次/分,心律齐。
处理:12月7日方炒白术改为生白术30g,老茶树根改为60g。14剂,水煎服。
按语:中医古籍并无“扩张型心肌病”一词,但对其临床表现有相似的描述,散见于“心悸”“胸痹、心痛”“喘证”“水肿”“痰饮”等病中。如《素问·水热穴论》中“水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景岳全书·喘促篇》中“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唯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金贵要略·水气病》中“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等。这里提到的下肢水肿、气喘、不能平卧等,类似于心力衰竭的症状。目前中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致外邪侵袭,内舍于心而发本病。本案例结合病史,证属气虚血瘀,水湿停滞。患者心脏病已久,心气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虚鼓动血脉无力,血液运行不畅,病久心肾阳虚,不能温化津液则水湿内停,故治以益气活血利水。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养心;白术健脾益气;桂枝温通心阳;葶苈子、老茶树根、丹参、当归、赤芍、益母草、泽泻、泽兰活血利水;五爪龙益气健脾,既可助黄芪、党参补气,又可助丹参、赤芍等行血;回心草镇心安神;隔山消、芡实和胃;老茶树根强心利尿,活血,清热解毒,临床多用治疗风湿性、高血压性或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甘草和中兼调和药性。由于本病气虚为本,故在复诊时不断加大黄芪用量,并可防止西药量大致血压降低的状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