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同感概念的普及
“同感力”一词最早在年由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提出。如今这个词已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领域,甚至有专家表示,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可以称作是“同感时代”。
同感力,简而言之,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感同身受。
何为同感力?
人类从何时开始能感受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同感力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养成的?动物也具有这种能力吗?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同感力的几个关键问题。
当你教孩子骑自行车的时候,当你在电影院和周围人一起被故事情节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时候,当你在安慰情绪低落的朋友的时候,其实都是你的同感能力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作用。同感力是一种让人能设身处地地以另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和体会周围事物的能力,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心、接受、理解和尊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医学界有个著名的盖奇案例,美国一个名叫菲尼亚斯·盖奇(-)的工人被一根金属杆从前部刺穿了大脑,他在严重的脑损伤后奇迹般地存活了13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并未受影响,但是他的行为和性格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从一个温和礼貌、顾家的好男人变成了一个打架、酗酒、骂人的无赖。盖奇的遭遇成了神经科学上的经典案例,它证明了个体行为看似是由个人意愿决定的,但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生理机制。
盖奇的性情大变是因为大脑中的某个部分发生了改变。医学家们通过分析认为,盖奇被金属管刺进头部后,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丧失,这部分脑区受损会使人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也没有办法和其他人带有情感地去交流,即失去了同感能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像是变了一个人。
自然选择的结果
早在几百万年前,远古人类就有了同感能力,母亲好像天生就能感知到自己的宝宝有什么需求,这是一种生理和情感上的本能,正是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才会得到更好的照顾。同感力是人类进化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其范围也从亲子之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交往中。在动物中间也是如此,因为它们日常的捕食和防御也需要群体性的合作。
情绪、表情和动作都会传染
同感能力表现在几个方面,最基础的就是情绪的同感力,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受到其他人情绪的影响。在演唱会现场、电影院和剧院中,这种现象最常见——人们经常会跟着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大哭或者大笑。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婴儿房里有一个婴儿开始哭,其他婴儿便也会一波接一波地大哭起来,因而,情绪也像打哈欠一样会传染。
此外还有肢体动作的同感力,包括表情、动作和语言习惯,其中语言习惯是指我们的语调、口音和用词习惯,这些都是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的影响。当别人对我们微笑时,我们的面部肌肉也相继开始活动,不知不觉中也会朝对方微笑,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只需十分之一秒,在我们还未察觉到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婴儿能觉察到大人的情绪
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不幸和灾难有很多,如果人们看到不幸就感同身受,岂不是天天都会心碎?事实上,研究证实,同感能力只是我们的大脑假装经历了发生在对方身上的事:当我们看到有人不小心拿刀切到了手,我们自己的手并不会痛,只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人的手一定会痛。否则的话,从事医生、护士和消防员等工作的人将无法正常工作。
研究证明,不到1岁大的小婴儿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情绪变化,如果觉察到我们不开心,它们会主动靠近来安慰我们,可见,同感力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感知能力。哈佛大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菲利克斯·沃纳肯对一群不到一岁半的婴幼儿进行了实验:每次让一名幼儿在满是塑料球的彩球池里玩,然后坐在附近的实验人员会“笨手笨脚”地把一本书掉在地上,实验人员装作很吃力地捡书的同时还会不开心地嘟囔着。几乎所有注意到这一幕的孩子都会停止玩耍,从球池里爬出来帮实验员一起捡书。对此,沃纳肯得出结论:在类似情境下,婴幼儿愿意帮助别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是后天教育赋予的,即使是在没有教导、指示或奖励的情况下,他们也能慷慨地向他人伸出援手。
镜像神经元
同感力与我们身体的哪部分神经机制有关?早在年,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加科莫·里佐拉蒂就利用猴子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微电极插入猴子大脑运动皮质的一个神经细胞中,诱使猴子做出拿花生的动作,以记录该神经元产生的电脉冲。正常情况下,一旦猴子做出这个动作,连接微电极的检测仪就会发出“哔哔”的响声,说明该神经细胞正在产生同样的电脉冲。过了一会,当一位实验人员走进实验室,在猴子面前开始吃花生米时,检测仪也“哔哔”地响了起来。可是,猴子并没有做出拿花生的动作,它只是通过眼睛看到实验人员在做这个动作,但它的神经元竟然也产生了同样的电脉冲。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科学家们把这类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它们就像镜子一样,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出别人的动作和行为,我们的同感能力正是依赖这些神经元发挥作用,不需要理性分析来理解别人每个动作的意义,而是通过这些神经元“感同身受”地在大脑中模拟同样的动作,从而迅速理解其他人的意图和感受。
镜像神经元也会受到听觉的影响。意大利生物学家瓦莱丽·加萨罗让实验者们听一些声音,比如把纸撕碎的声音,咀嚼食物的声音和海浪声。
实验发现,在听觉的刺激下,被实验者耳朵的镜像神经元也开始活跃,并且也会想去做跟这种声音有关的事情。精明的商家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将其运用在产品推广中,所以我们在铺天盖地的各种汽水广告里,总能听到打开瓶盖的“砰然”响声。
猩猩也有同感力
同感力不是我们人类的专属,猩猩也会因同伴高兴而高兴,随着同伴难过而难过,小猩猩从小就会模仿母猩猩的动作。
动物的友爱之心
同感能力不只人类有,和我们相似的灵长类动物和智商较高的哺乳动物也同样具有,比如大象,海豚和鲸鱼。假如象群中有生病或残疾的大象,为了照顾它们,整个象群的行进速度也会变慢,海洋生物学家还目睹过海豚帮助受伤的同伴躲避渔叉的情景。
几年前,海洋生物学家曾拍摄过这样一段画面:一群虎鲸在围攻一只年幼的灰鲸,企图将它与母亲分开,这时突然来了一群座头鲸试图帮助小灰鲸。虽然最后小灰鲸还是被虎鲸杀死,但座头鲸们依然围成一圈来保护小灰鲸的尸体不被虎鲸吃掉,也防止他们继续围攻母灰鲸。最后,出乎海洋生物学家们意料的是,座头鲸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和虎鲸争夺猎物,纯粹是因为同情小灰鲸和它妈妈的遭遇想帮助它们逃脱险境。
最能为同伴设身处地着想的,还是跟人类有着最相近基因结构的灵长类动物。有科学家用猕猴做过实验:将一群猕猴关在一起,在它们一天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单独给其中一只猕猴食物,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只猕猴会在同伴挨饿的情况下接受食物,直到所有猕猴都得到食物后才开始进食。在黑猩猩群体中,受伤和残废的成员都会受到特别照顾,如果一只小黑猩猩刚出生就成了孤儿,群体中的其他母猩猩会自觉地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哺育、照顾,直到它成年。
同感力与我们的生活
同感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该怎样更好地运用它呢?首先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学会去倾听他人的看法,在看待问题方面,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艾玛努尔·卡斯塔诺还提出,阅读小说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在实验中,他要求参与者随机阅读几篇短文中的一篇,接着要求参与者观看并确认有着不同面部表情的人在表达怎样的情绪,结果证明,那些阅读文学小说的人比那些阅读非小说或什么都不读的人,在判断他人情绪上更为准确。心理学家分析,其原因或许是,阅读小说可以扩充我们对他人生活的认识和了解,使我们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感知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和小说人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所有这些特征都提升了我们的同感能力。
尽管对同感力的研究还没有引起科学界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