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女,48岁,.03.08初诊。
主诉:午后颜面烘热伴月经前提1年。
病史:患者1年前因工作、家庭事务繁忙,性情急躁,常与人发生口角。自觉颜面部烘烘发热,发作时面部潮红,数小时后可缓解,缓解后如常人。经期前提,10余日一行,月经量逐渐减少,色红,经前常伴胁肋部胀痛。右下肢时有灼热感,伴有心烦、失眠。曾口服滋补中药治疗数月,症状未见改善,特来求诊。辰下:午后颜面潮红烘热,月经前提,10余日一行,月经量少,色红,经前胁肋胀痛,右下肢时有灼热感,心烦,夜寐欠安,舌淡苔白,脉细弦。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当归9g白芍9g柴胡12g
茯神15g白术9g薄荷9g(后入)
牡丹皮9g栀子9g香附12g
苏梗12g牡蛎30g(先煎)鳖甲20g(先煎)
珍珠母20g(先煎)炒枣仁15g合欢皮20g
佛手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嘱患者注意调畅情志。
二诊(.03.15):患者药后月经来潮,经量较前增多,夜间睡眠改善,平素性情仍较急躁,午后颜面时有潮热发红,发作时间较前缩短,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去牡丹皮、栀子、香附、苏梗,加龟板18g(先煎)、代赭石20g(先煎)、郁金12g,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03.29):患者药后证缓,近日午后颜面烘热缓解,时感心烦急躁,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去珍珠母、龟板、代赭石、郁金,加夜交藤20g、桑寄生12g、谷麦芽各12g。再服14剂后,患者颜面潮热未再发作,月经周期延长至20天一行,经量增多,睡眠改善,余症皆减。守方随证加减再调治月余后,诸症皆平。
按语:患者以午后颜面潮红烘热,月经前提,量少为主要症状,结合其年龄,可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范畴。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自然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多发于40~55岁的妇女,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现代医学治疗此病以雌激素替代疗法或辅以孕激素、雄激素联合用药,但其会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风险。因此,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上具有独到优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素问·上古天真论》又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患者已近七七之年,肝肾之阴气渐衰,天癸渐竭,水不涵木,阴不制阳,易致肝阳偏亢;又因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患者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循经上炎,故见颜面部烘热;肝郁化热,热扰冲任,热迫血行,经血妄动,故月经前提,10余日一行;阴血虚少,冲任不足,故月经量少;足厥阴肝经起于足,沿足背上行过膝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小腹,布胁肋,经前肝气郁滞,经气不利,故见经前胁肋胀痛、右下肢时有灼热感;肝郁化火,火扰心神,故见心烦急躁、夜寐欠安。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此乃肝郁气滞,阳亢化火之证。
吾师治以疏肝清热,平肝潜阳,方用丹栀逍遥散方加减化裁。丹栀逍遥散是在逍遥散基础上加牡丹皮和栀子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白芍和柴胡同用,补肝体助肝用,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白术、茯神健脾益气,既能实土以御木侮,又使营血生化有源,茯神亦有安神之效;牡丹皮、栀子、薄荷可清肝经郁热;香附疏肝理气,苏梗理气宽胸;牡蛎、鳖甲、珍珠母均为咸寒之品,投之大量,以养阴平肝、重镇潜阳;佛手疏肝理气,合欢皮安神解郁,酸枣仁养心安神;诸药合用,疏肝调脾,理气养血,清热潜阳,则绝经前后诸症可缓。
二诊时患者药后此次经来经量较前增多,夜间睡眠改善,平素性情仍较急躁,颜面烘热发作时间较前缩短,肝火渐清,郁火已减,故予上方去栀子、牡丹皮、香附、苏梗,加龟板、代赭石加强滋阴潜阳、平肝潜阳之力,并增郁金清心解郁,行气化瘀。三诊时患者药后午后颜面烘热等诸症皆缓,郁解阳潜,故上方去珍珠母、龟板、代赭石、郁金。现肝郁已缓,治病当标本兼顾,患者近绝经之年,脏腑虚损,故予桑寄生补肝肾夜交藤安神助眠,谷麦芽健胃消食,调补先后天。药后患者颜面烘热未再发作,月经周期延长至20天一行,经量增多,睡眠改善,余症皆减,守方随证加减再调治月余后,诸症皆平。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