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陪诊:
随着时间走过,我们的母亲正在慢慢老去。她开始失眠、盗汗、浑身无力,她知道自己进入了更年期。「更年期嘛,人人都有这一段,忍忍就过去了。」她说。
目前,全国约有万女性正在饱受更年期的困扰,真正去就诊的人则少之又少。母亲们并不知道,这些不适都是可以治疗的。
而有一群医生,正在致力于让围绝经期女性摆脱这些不适,不让更年期综合征欺负我们的母亲。
在母亲节这一天,我们来说说这群医生的故事。
#请对更年期的妈妈们好一些#医院的「更年期保健门诊」内,马斐飞副主任医师已经出诊了一个上午,但来就诊的患者并不多。年八月,为了缓解围绝经期女性就诊难、长期管理困难的问题,医院开设了「更年期保健门诊」。马斐飞形容,「一个上午最多十来位患者,有时候只有2、3个。」而同样由她出诊的生殖内分泌门诊,则一上午会有50多个号。「生殖的患者还挂不到号,有时患者实在着急找我,就让她来挂一下更年期的号。」马斐飞是从医18年的妇科(生殖内分泌)医生,她表示医院,其他出诊更年期保健门诊的医生都与她类似:「并不是所有妇科医生都能坐这个门诊,需要妇科内分泌专科方向的进修。目前我们有6位医生:2位主攻妇科内分泌、2位进修过生殖内分泌、2个专门进修过更年期。」但这些经验丰富的医生们,却面临该门诊「就诊的人不多」、「患者依从性不高」的事实。多院开办更年期门诊,就诊量不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40~65岁女性人数为2.2亿,每年约有万女性受到更年期症状及相关疾病的折磨[1],如月经紊乱、潮热、心悸、失眠、情绪波动、骨关节痛、高脂血症、尿失禁等。在广州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77.2%的女性在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出现了与绝经相关的症状;上海市一项研究表明,66.9%的40~60岁女性存在更年期症状。年,国家卫生部制定了《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成立「更年期保健专业」,划入「妇女保健科」。但直到30年后的今天,中国女医院就诊率不足10%。年,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曾发文鼓励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更年期门诊,「促进更年期保健专科建设,对更年期妇女提供健康状况筛查评估。」随后,医院的更年期门诊陆续揭牌启用。图源:妇幼健康司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交通医院调查问卷显示,有约一半的医疗机构已经开办了专门的更年期门诊,38.7%的出诊医生为中高级医师[2]。「更年期门诊并不只是激素补充治疗,其实是涉及许多交叉学科,与骨科、内分泌、普外科都相关,因此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出诊。」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吴颖岚主任医师表示。但是,有时优质的医生资源和患者数量可能并不匹配,尤其是刚医院中,这个问题可能更加凸显。马斐飞表示,从年8月医院成立该门诊至年末,共有多位患者挂这个「更年期保健门诊」专科号;根据《建立更年期门诊的经验分享》医院也曾经统计,在该院刚刚建立该门诊时,每周只有十几人就诊[3]。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吴颖岚医生也表示,医院每天都有更年期专科门诊,但出诊医生都是兼任的,「否则只出诊更年期的话,门诊量是不够的」。医院,更年期门诊是属于妇科内分泌门诊的,每人每天约60个号都会挂满,经常还需要加号,日门诊量达多人次。医生们清楚,虽然女性存在需求,但是可能并不会来就诊,「存在症状的患者比例」与「就诊数量」之间存在落差,个中原因医生们都可以理解。「有的女性可能存在传统观念,觉得更年期忍一忍会过去。」马斐飞表示。图源:视觉中国医生们也在身体力行地做着宣教工作。吴颖岚推动门诊做了科普小程序以及宣教视频,对来就诊妇科、存在更年期症状的女性推荐,鼓励她们接受系统的检查;每一个首诊的患者,马斐飞都会至少和她聊30分钟,让对方充分了解围绝经期,也能接受自己身体的变化,了解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利弊。「但是目前无论是群众还是医护人员,对更年期保健的认识都不足,所以也需要我们持续的去科普,去呼吁。」吴颖岚说,「相信随着大家的意识改变,之后会有更多该年龄段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