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话唠的机会越来越少,不知道生活是变得乏味了;不过这次回家休假,八卦的心又熊熊燃烧了,回顾一下应该是在耶路撒冷的学业太繁重,所以没有可八的地方。
然后就想,既然每一次大家都要问我一堆关于以色列的问题,突然想写一写,当年还雄心壮志想写书来的,现在真是打脸打得piapia的。
记得来到学校的第一天,院长Orientation问大家:你们为什么选择希伯来大学?是因为这是全世界诺贝尔得奖率最高的学校?还是因为你们觉得,反正是免费,所以过来玩一年?我觉得,基本上这两个问题可以概括以色列的留学现状了。
================不用很累很麻烦就可以师从诺贝尔奖得主(的同事)=================
以色列最主要的大学,希伯来大学,以色列理工,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都可以轻松看到诺贝尔得主的身影。其中希伯来大学是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威兹曼等联合建立的,爱因斯坦甚至把他的诺贝尔奖章和大部分文献捐赠给了希大。其他几个学校也都势力比较均衡,和希大各有所长,相得益彰,教授经常资源交换。
至于他说的免费,以色列对奖学金的给予极其慷慨。除了我的公共卫生项目,还有很多语言项目、国际政治项目,以及我所不那么了解的理工科项目,都会给予全额奖学金。
不要小看了这笔钱,这意味着你一两年可以衣食无忧,而且不用像美国一样需要给导师打工获得(这里谈的是硕士)。而且由于以色列物价高学费也不低,一年的奖学金一般有RMB20万左右。
至于性价比?以色列虽然地处中东,但是学制很大程度借鉴了欧洲,应该是和早期欧洲移民有关。师资力量质量绝对超乎想象,这也是我后面想重点强调的地方。
我的背景是国内一本汉语言专业毕业;托福+,GRE+;第一个硕士在美国一个TOP60学校读新闻,期间赴以色列卫生部实习+海法大学修课一个月;现在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读公共卫生硕士。
年6月-8月在海法大学上课时,我的感想是:这尼玛和在美国上课没区别啊!很多教授是美国常青藤毕业,平时氛围也类似。而且我感觉比美国好太多的地方是,他们除了理论不输美国大学,在实践领域更加强大。或许和师资背景有关,以色列很多教授是从国际背景的权威部门工作后投身学术,和本国以及美国或者欧洲联系密切。而我对美国的印象则是,教授大部分是学术一步步走上来的,可以言传身教的不多。
再加上,之前新闻生涯里采访的对象中,犹太的教授虽然相对头衔更大,但是回复采访却更热情;去海法得到了哈佛一个犹太教授的捐助,然后相继得知以色列有各种名义的奖学金,对犹太民族对教育的重金投入眼见为实;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在大部分国家对奖学金是不敢奢望的,所以可以说我是被收买了。
实习医院和博物馆,被科技的强大迷到神魂颠倒;虽然官方语言是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但是几乎全民会说英语,然后相当部分人群欧洲留学,法德意语言也不算小众,所以给人一种以色列人都是语言天才的盛况。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多年以来关于犹太人智商的传说。
=====================在美欧基础上不拘一格的申请方式========================
所以在短短的两个月,我对以色列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马上找了教授咨询怎样申请留学,不出意料的是,教授们告诉我,以色列很欢迎我这样的留学生(来自中国,有过相关的背景),并且给我推荐了希大的公共卫生硕士项目,于是顺理成章的,我走了正常程序申请,去年开始了实则两年、被压缩到一年的硕士项目。
就我们项目来说,学校对申请的背景没有硬性要求,只要你说服了他们,就会慷慨得录取同时给你奖学金。我的同学背景很杂,有美国刚刚毕业的pre-med或者生物学本科生,也有联合国工作十几年的职员,医院里的统计学家,也有在非洲难民营工作过很久的医生;至于我….我是一个从汉语言转行到新闻再转行到公卫的人…可想而知他们的口味是有多么的多样化(奇葩)。
总的来说,因为这是英语项目,且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全额奖学金;再加上公共卫生的性质,学员组成大部分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对于我厌倦了美国沉闷无聊的文化后是一个很好的刺激。这也是犹太的传统,更是希大的宗旨:对于很多人来说,对以色列的印象还停留在几次中东战争和各种公交炸弹,让世界消除对以色列的敌意,甚至是喜欢上以色列,也是开办这些项目的动力之一。
什么背景都有的同学萌...
============================重口味的学术泰斗们=========================
然后是浓墨重彩的师资。在我印象中,几乎没有非美国常青藤联盟级别出生的教授。说级别,原因是有不少教授来自于加拿大或者欧洲,但也是Mcgill、剑桥这些出来的。而且不只是学位,大部分都是有牛校执教背景。平时的讲座多不胜数,各个都是拿得出手的大牛过来做讲座(当然这些客座讲座内容不会太深,比较很多是功成身就后过来的拜访祖国顺带做个学术演讲,你懂的)。
平时上课就足够星光熠熠了,老师有如下背景:美国Epidemiology大学教材的作者,JohnHopkins公卫泰斗;执教过剑桥、也在非洲参与过多年疟疾研究;以色列国家防御部首席流行病学家;PublicHealthReview学术期刊的主要编辑等等,至于哈佛哥大的博后直接过来的,只能算讲师。
不得不说其实大牛们上课比小咖有趣多了,基本上越老的教授越老来疯,最后还真的学到了很多。举例来说,我在美国和希大都修过统计学,美国那节课沉闷无比,期末虽然得了A,但是我对统计学仍然一无所知,SPSS也是纸上谈兵;希大的统计学是个80+的老头子教的,每节课我都会时不时笑到抽筋,各种统计学的案例在他口中都是鲜活的,同时每周也有作业,SPSS另外开课操作。只有上完这节课我才敢说我学过统计,而且(身为文科生)彻底爱上了统计。
而时不时的惊喜是,在美国读新闻时曾想自学流行病学,于是买了大学的教材(貌似是JohnHopkins出版社)学了一遍。我印象很深刻,因为教材真的编的很好,自己做练习下来后感觉真的有了基本的概念。这个学期有个老头上研究课,总觉得名字很熟悉,有一天瞥到之前的那本教材才发现他就是作者!我伙惊呆。但是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也有美国藤校的教授过来以色列呆一两年,顺便指导你写毕业论文的。当然你也可以从以上的师资力量中选择。不用很累很麻烦就跟随了名师,何乐而不为…所以当时娜塔莉波特曼哈佛本科毕业后选择了来希大读硕士,也完全是情理之中了。
=============怕校园枪击/恐怖袭击/偷抢拐骗?来以色列吧!========================
走到哪里都能看见他们,年轻人经常扛着枪约个会什么的。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酷闪的)记者,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也是各大媒体的必争之地,所以很久以前以色列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真心觉得在战火纷飞中做报道是人生最大的追求。
后来因为社交障碍,对记者这个行业越来越排斥,但以色列对我来说还是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年第一次去以色列之前,一个曾经在以色列驻扎过的美国记者告诉我,如果我在以色列坐公交车,看到有人在车上突然快速移动,要马上下车或者躲到角落,因为他很可能放了炸弹。这样的提醒非但没有阻止我,更让我的行程充满了朝圣的仪式感(怪怪的)。
结果去了以后发现,好,安,全。用岁月安好献身安稳来说不为过。当然这个安全主要是治安。因为以色列全民皆兵,所以大街上随处是荷枪的预备役,相当于充当了免费的治安队伍;然后由于以前炸弹袭击的历史,几乎进出每一栋大楼都需要安检(没错,去超市和去上课都要),所以治安真的无可挑剔。
但我还是心有芥蒂,因为那一次我呆在北部的海法,离约旦啊争议区啊很远。这一次希大所在地在耶路撒冷,是各大宗教所争之地,不时也有导弹什么被拦下来,所以抱着保留的心态过来了。
开学第一天,老师挨个问为什么来以色列,有个同学答: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当时大家大笑,我也以为是戏言,结果后来越来越证实这句话有根据。
以色列每一栋大楼都配备了防空洞,包括宿舍;院长也第一天就告诉我们学校和以色列安全部紧密联系,如果有战争爆发会第一时间转移我们。在这里夹私话赞扬一下我的老公,他在我来之前把跟随了他几年的紧急救生包给了我(他是个极其怕死的人,所以一直带着,但是现在给了我TT),并且把身上几乎所有的大额信用卡给了我,就是希望我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不管多贵的机票都买得起,可以第一时间逃离。
现在看来这些防范措施虽然确实应该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耶路撒冷还是很安全,基本上可以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中国和美国我都不敢晚上一个人出行,在耶路撒冷毫无压力。耶路撒冷乃至以色列犯罪率很低很低,在正统犹太教群体里面更是几乎为零。至于原因?我不知道,或许是宗教?
========================生活:宗教和世俗极端交织===========================
以色列的敏感主要在其拥有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的老城,犹太人圣地哭墙和穆斯林圣地(一个金顶大清真寺,忘记了叫什么)相隔不到百米,导游经常说,什么国际政治,在这一百米面前都弱爆了。
在耶路撒冷可以看到很多正统犹太教人,他们穿着教义所规定的的制服,不近女色,以研究犹太经文为生。去很多地方,比如哭墙或者是清真寺,女士都会被要求盖住腿和手臂,如果你没有,他们会借一条大围巾给你。
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却是中东最开放的城市。具体体现在城区很多gaybar,每一年有很大规模的pride游行。以色列对同性有很大的宽容度,甚至承认国外的gay婚。同时特拉维夫灯红酒绿,咖啡馆遍地是,很多美国人称之为中东的洛杉矶。这让我比较精神分裂(相信那些正统犹太教的人也是)。
饮食是耶路撒冷的败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部分宗教都倡导不被物质羁绊,这里的食物乏善可陈。再加上各大宗教有不同的戒律(犹太是猪肉、虾等等;穆斯林是猪肉),和建国初期物资缺乏留下的影响,食物是偏素食且少调料。这对我说致命伤。但减肥的话必须是天堂啊!
我听说不少中国人在以色列遭受过歧视,比如说指着鼻子让他们滚回自己的国家。但是我没有碰到过,我遇见的以色列人大多数极其热情和有礼貌,对中国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可能是犹太人的经商天分,他们懂得让人心情愉快时最好赚钱的道理。
不知不觉扒了那么多,有一点心虚,先暂时告一段落出吧。出去给鸡喂米了...
——求知以色列,学智犹太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