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纠结于人生之围城

何必纠结于人生之围城

张祖顺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于年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小说《围城》在作品中用讽刺的手法,通过叙述方鸿渐的故事,甚至说是中国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社会的故事,将“围城”这一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该浅谈主要从作品中人生哲理的方面进行讨论,作品关于社会方面与文化方面的角度因不在范围之内,暂且不提。

《围城》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在读《围城》时又懂得了什么?我们在讨论作品之余又会有怎样的人生感受?

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因为人的目标与愿望不尽相同,理想与现实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同时,现实中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达到之前的愿望之后,或许想要的又已经改变了。种种原因结合到一起,导致了“围城现象”的产生。

这里可以从小说中的角色说起。以小说的一部分为例,这一段主要是围绕方鸿渐和苏文纨之间的关系展开的故事。主角方鸿渐优柔寡断。他喜欢唐晓芙,暗地里追求的同时却在和苏文纨演绎着“爱情纠葛”。苏文纨喜欢方鸿渐,然而自己自作多情,故作清高的态势使人生厌。他们都自认为精明,然而虚伪滑稽的形象却愈加引人深思。从结果来看,他们都不是成功者。在明争暗斗的背后,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他们之前想得到的又是什么?“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思考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不过,思考这一连串问题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再寻求更深层面的、从人生的哲理方面的思考,例如,他们的结局是否重要呢?

其中有一段苏文纨约鸿渐同到园里看月:“那天是旧历四月十五,暮春早夏的月亮原是情人的月亮,不比秋冬是诗人的月色”,“鸿渐偷看苏小姐的脸,光洁得像月光泼上去就会滑下来,眼睛里也闪活着月亮,嘴唇上月华洗不淡的红色变为滋润的深暗。苏小姐知道他在看自己,回脸对他微笑,鸿渐要抵抗这媚力的决心,像出水的鱼,头尾在地上拍动,可是挣扎不起”。不管是月,光,还是苏小姐那句“Embrassemoi!”,都恰到好处地静在了那,光扑在脸上,声扑到耳边。若不去论之后的结果如何,静静地躺在这秘境中,这份静止的美好无论品尝多少遍都不会厌倦的。

相同美好的还有小说的结局:“那只祖传的老钟当当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一,二,三,四,五,六”。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简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悲剧结束之前,老时钟让画面静止,使得悲剧更具讽刺意味,同时更加凸显美好的事物在被打碎之前的美好。

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想进城的城外人和想出城的城里人。既然我们生活在奔波往返的围城世界中,为何我们要如此重视结局,而不是让我们在我们急着逃出城或冲进城里之前,静下来欣赏月光似的,或是老时钟似的美好呢?

-THEEND-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renkaoyan.net/yczz/4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