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好久不见。七月流火,莫名焦燥,愿此文如一缕清风,一扫夏日的慵懒、疲惫、无绪、无聊、无奈。
这本书我曾经读过三次,它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初读《围城》,我读小学六年级,那个时候年纪小,也不懂事,读这本书还谈不上什么心得体会。就是觉钱先生的文笔很好,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智慧。讽刺人生的丑态,鲁迅先生也是个中高手。可钱先生的风格却与之迥异。鲁迅的风格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刀出必饮血;钱钟书的风格像是针灸,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例如,书中写大家在苏小姐家里闲谈时,几位青年时常提起自己的老师罗素、陈散原等名人,钱先生将之比喻为一支上等的哈瓦那雪茄,可以挂在嘴边卖弄。写苏小姐的相貌,书中说“他长得婉约如宋词”,比喻通常是以形象做喻体,而钱先生却用抽象的宋词来形容人的长相,别有一番风味。
再读《围城》,是刚参加工作时。相信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纠结过大城市小城市的问题。八年前,我考上了公务员,回到了家乡;而我大学最要好的同学留在北京住合租房挤公交车。几年后,我在常德结了婚,有了房子和车子,过着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依然是名小公务员;几年后,她在北京结了婚,有了车子和房子,月入过万,名片上也带了“长”字。
我俩在网上聊天,她曾问我,有没有后悔没留在北京。我曾问她,有没有后悔留在了北京。结果,我们俩都有过彷徨、犹豫。正是应了这句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留在北京的她羡慕我在小城市的稳定与安逸;呆在常德的我也钦佩她凭着自己的奋斗在大城市取得的成就。
那段时间在彷徨中我又拜读了一次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看得有点粗略,但是感受挺深的,特别是当时的心境,更是对“围城”二字深有感触。我想,在小城里我之所以会向往大城市,是因为我碰了小城市的壁之后就想着逃离,而不是面对。而大城市的那个姑娘会羡慕我,大概也是压力之下想要逃避的懦弱表现吧。其实,真让我们互换位置,也是逃离这个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罢了。我们不能当“方鸿渐”,在心的围城中越困越深。所以,我们要征服的,是心。“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对困境与束缚,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在困难面前,我们不应当逃避;在平凡面前,我们就应当执着;在成功面前,我们更应当拼搏。
你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这一切,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之分。生活,在哪里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你如何生活。
三读《围城》,是最近这段时间,因为要准备读书报告会,所以把这本书再看了一次,又有不同的感受。《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了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有点悲观,但正是因为如此,钱先生在《围城》中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永无止境而义无反顾。
而今,面对工作,我也能将之当作历练的过程去享受;面对生活,也能在平淡中发现精彩;面对失败,也能坦然接受,转身重新来过;面对成功,也能淡然一笑,开启新的征程。
这本书我想以后我还会再读,看看是否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是否可以给我其他启发。我也推荐大家看看或是再看看这本书,说不定可以让正困于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