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血管科专家提醒要想拥有一

白癜风专科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近年来超重和肥胖、“三高”对心脏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要想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那么了解心脏的“喜恶”就显得尤为重要。

适度运动不要久坐或过量运动

心血管病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身体活动,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每天坚持进行一定量的轻体力活动(包括做家务、散步等)也对心血管健康有所裨益。过度或过于剧烈的运动、短时间内过量运动不利于心脏健康,可能造成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需要提醒的是,习惯久坐且具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在进行剧烈运动前,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地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避免引发不良后果。

健康饮食,跟“重口味说不

在很大程度上你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你的健康状态。不健康饮食是造成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高盐的“重口味”饮食容易引起顽固性高血压:过量摄入含糖饮料、猪肉等“红肉”及动物内脏等。

保持平和心态,丢弃负面情绪

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就是一种可直接由骤然出现的大悲或大喜的心情诱发的心肌病,因此又被称为“心碎综合征”。冠心病也容易找上脾气暴躁、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爱展示自己才华、对人常存戒心的“A型性格”人群。此外,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也被证实与多种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大的情绪波动和长期负面情绪,对心脏健康是不可或缺的。

规律作息,拒绝熬夜失眠

诸多研究表明,每晚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风险。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不规律会使中老年人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倍增。不规律的睡眠,包括熬夜、失眠、报复性长时间睡眠等,一方面干扰人体昼夜节律,另一方面也会加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和充足的睡眠,对维护心脏健康十分重要。

戒除烟酒,不要吸烟和过量饮酒

吸烟在医生眼中无异于慢性自杀。吸烟除了会导致肺部疾病和癌症外,也会对心血管等人体其他器官系统功能造成损害。目前认为,吸烟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都有关联。年10月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证实,吸烟者所面临的因心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的风险是从未吸烟者的近3倍;开始吸烟年龄越早,这一风险越高;尽早戒烟可以大大降低这种风险,且在任何年龄戒烟都可降低这种风险,40岁之前戒烟的人可将该风险降低90%。

长期以来一直有观点认为,少量饮酒对心脏健康有益,事实上,目前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少量饮酒能促进心血管健康。相反,在年10月召开的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病学大会上,有学者根据以往的研究指出,平时不喝酒的人突然在短时间内喝酒,无论饮酒量大小,心血管风险都会大大增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饮酒不存在安全范围,饮酒量的增加与冠心病、心衰、致命性高血压和主动脉瘤的患病风险相关。从健康角度而言,不饮酒是最佳选择。

平稳血压、血糖和血脂

“三高”是臭名昭著的心血管健康杀手,血压、血脂、血糖任意一项异常者,都是心脏病喜欢“光顾”的对象。因此,“三高”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干预,力求将血压、血脂和血糖平稳控制在合理范围。

研究表明,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包括被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除前4种危险因素无法改变外,其余8种危险因素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改善和控制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坚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保持理想体重,不吸烟,少饮酒,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护心脏,拥抱健康!

科室介绍:

心血管病科既具有祖国传统中医药学治疗特色,又拥有现代化的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及抢救技术。是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泰安市重点中医专科。

目前我院有张林、许杰等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门诊设有2个心血管病专病诊室,全部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专家应诊。设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炎、高脂血症及介入治疗多个心血管病专业,专病专治,拥有益心通胶囊、益心灵胶囊、益肾舒心胶囊、连葛胶囊医院制剂。

心血管病科开设两个病区、开放床位张、现代化重症监护病房(CCU)12张床位,拥有先进的美国航天太空多参数监护仪、中央监护系统、飞利浦双项波心脏监护除颤器等急救设备。

心脏病介入导管室配有美国GE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机、心脏工作站、血液动力学监测工作站等先进医疗设备。近年开展了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目前能独立开展选择性冠脉造影,PTCA、冠脉支架置入,心脏起搏器安置,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等新技术、新疗法。

本文部分摘自《大众医学》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renkaoyan.net/lcjc/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