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赏读上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注:本内容相关语音稿请在喜马拉雅搜索账号“谭老师说语文”获得。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语文,学好语文,就在谭老师说语文。

今天我们来聊《木兰诗》。

当今很多电视剧,像《如懿传》,似乎都在为我们渲染古代王权统治下女性的卑微生活。但其实,在南北朝时代,北朝的女性可是出了名的大胆直率,自由奔放,完全不是电视剧里那一派谦卑的样儿。比如《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像这样求着父母嫁自己的歌谣,在诗歌史上可不多见。

除了不当剩女的呐喊,北朝的人们也为诗歌史留下了一些不一样的女性形象,比方说今天我们将聊的《木兰诗》。

文本很长,就不全篇朗诵了,咱们直接开始一句句的阅读。

《木兰诗》上来,就运用到了一组堪称电影级的入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唧唧”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有叹息声、织机声、虫鸣声等说法,但无论何种说法,都在强调木兰做出决定前的心境和气氛,而不是木兰形象本身,直到第二句“木兰当户织”才点明了人物身份。这种以音为首的文本进入方式,与电影先闻其声,再见其人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叹息声淹没了织布机的声音,更显木兰此时的忧愁与不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观察木兰织布的镜头后的那个人此时跑到了镜头前,自然而然地询问木兰叹息的原因——是因为“思念”,还是因为“追忆”呢?毕竟能让女孩子惆怅的事情,往往也离不开儿女情长了吧。然而木兰却轻轻地摇了摇头,否决了那个人儿女情长的判断,并随即告诉了我们叹息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在南北朝那个时代,连年征战不休,统治者调兵遣将的号令不断,木兰昨夜看到家里桌上的一卷卷军帖,无论哪一张,上面的征兵名单中都清楚记录着自己父亲的名字,看来父亲参军打仗一事,是不可避免了。

可是木兰却不愿意自己的父亲上战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古时候,各个国家均以农耕或畜牧为主,而这两种主要的工作,需要重劳动力的支持。一个家庭能做重劳力的人,一定是这个家庭的男丁。男丁不足,土地耕种不上,收成差,就不得不卖地养活自己,而卖出的土地则很难再要回,逐渐形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古时若家中无男丁,便会很快衰落的原因。木兰清楚地看到了男丁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自家目前除了父亲,尚未有一个能扛起重劳力的男丁,加上自己对父亲的疼爱,让木兰下定决心:愿意为此事情去集市购买马鞍和骏马,从此开始替父出征。

替父出征,说得好听,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并不是真的四个角落的集市,而是互文手法中用来夸张地形容木兰出发前四处奔波状态的虚指词。因此,这四句应该翻译为:在集市各个地方,买齐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出征前的准备物资。我们现在想要置办新家家具,还要在各个商场间问东问西,劳心劳力,千年之前一个鲜有出门的女儿家,去置办自己同龄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所有女性均没有过的从军物资,可以想象有多么艰难。然而木兰却没有因此而放弃,最终按时置办好了所有的物资,随军出征了。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描绘出征的诗,有一半以上,都少不了乡愁的因素,毕竟,家,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爱家,更恋家。临行前的木兰与她的父母同样如此,但,行军的脚步,却比儿女情长,来得更急切,更冷酷。“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行军的脚步,仓促到早上刚与父母分别,夜间,就只能听到黄河汹涌的流水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行军的号角便再一次响起了,只一天,便到达了黑山脚下。父母的呼唤似乎还在耳畔,一阵寒风却吹醒了还在回味父母叮咛的木兰。

是的,黑山到了,压抑的高峰后,便是敌人残虐的刺刀。战争是如此之近,近到木兰不得不收起仅存的那一丝温情,来直面未来残酷的战争生活。

替父出征的木兰会经历怎样的考验?这篇诗歌因何而经久不衰,充满魅力?下一讲,我们继续品读《木兰诗》。

以上就是今天《木兰诗》(上)的全部内容啦,感谢各位的聆听,如果对你们的学习有帮助的话,欢迎分享出去。这回的讨论区,我们聊聊你有没有什么让你难忘的第一次。下一讲,继续跟着谭老师,咱们学语文,学好语文。下一讲再见喽。

谭泊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renkaoyan.net/lcjc/4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