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围城》我看了挺长时间,有一部分原因是成书年代距现在较为久远外加自己造诣不足,而更多的是由于自己内心的原因,我告诉自己要仔仔细细地看下去。从小到大算上老师强迫阅读的以及自己愿意翻阅的,拢共读的书不多但也不算少,久了就会不自觉地给读过书加以分类,自己也总结出了一种不成熟的结论:书大概有两种,一种我们可以一目十行,但并不会影响理解内容,一本书读完不知不觉“日斜书薄”,过得非常快乐;一种是必须一字一句老老实实地读,否则书看完了,脑袋里却是一团浆糊,但倘若去认真研读,会发现其中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会教你反思。前者后者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前者多会成为畅销书,后者则在畅销之后继而会被人们铭记。《围城》就是后者。
我认为只有深刻老辣才能完美地描写出人间百态,所以《围城》无疑是深刻老辣甚至刻薄。作者冷眼一直对着笔下的人物,可以说一点温情都不留,爱情和生活在调侃中被扒去鲜亮的外壳,讽刺到骨子里。有的作者卖弄他的道理,浅薄得很,却沾沾自喜,钱钟书先生呢,卖弄起来,却让人折服,觉得可爱,有时还不幸成了他笔下讽刺的对象。虽然处处刻薄,却透着人情味。人物个个鲜活生动,对话唇枪舌剑密不透风。里面浓厚的人情世故,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讲的道理倒是挺多,通过主角方鸿渐等人口中说出来,却不显多余,句句都说得妙趣横生,切中要害,一点说教味都没。这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人事阅历、幽默以及高度的敏感力、还有天资聪慧是作不出来的。钱钟书写了这本《围城》,故事情节次要,小说技巧次要,生动的人物,诙谐的对话,处世道理,做人经验,和高深的幽默技巧,才是主要。
估计许多人认识《围城》都是从“婚姻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来”这句名言开始的,然而也是因这句话误解的《围城》。实际上,全书并不是围绕婚姻来写的,关于主人公方鸿渐的婚姻只有三分之一。故事从方鸿渐留学归国说起,到结婚后与妻子发生矛盾结束。中间经历了花钱买博士学位,靠未过门便去世的未婚妻家里介绍工作,靠好友推荐担任副教授,糊里糊涂与孙小姐结婚,婚后却矛盾重重。方鸿渐回国,在上海,去内地,和谁结婚,在哪工作等等都是围绕“围城现象”在展开。围城的含义是多重的,并不仅是婚姻,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其实,面对各种选择,选择了一种,就会承担它所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就会去歆羡未选择的。“围城”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变成了许多人抱怨当下情形的口头禅,这个社会的人们好像已经习惯了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不会满足。我们为何不乐观地看待“围城”?前段时间看过这么一句话“一定有人在羡慕你正在过得生活”,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既然摆脱不了,不如欣然接受,不管在城外还是城内,珍惜当下,或许比得到得不到的更快乐。
《围城》这本书至少经历了几十年的考验,今天依然影响着人们,勾起大家心有戚戚的情绪,人们看到它和它的作者,会抱着最起码的尊重和感激,尊重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感激他为我们留下芳香四溢富有内涵的文字。
崇明分公司陈莹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