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帮你阅读完围城你来不来

Today

小承我把《围城》这部小说的脉络解剖开,拿给你看。

如果你一直因为没有时间而没有翻开这本旷世巨著,可以先拿本文当做开胃菜

既然是经典文学名著围城。

即使你没有看过,也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如果你人为婚姻是本书的全部主题,那就太浪费了钱钟书的一片苦心了。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那是在年到年这段非常动荡的战争年代里完成的。

据他的太太杨绛女士回忆,当时他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写小说,而且每天只能写字左右,但是这样一天一天的聚沙成塔,最后竟然也完成了一部20多万字的著作。

钱钟书的真实身份根本就不是一位作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学者。

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毕业以后,又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终身都致力于翻译和文学研究工作。

他在学术上的影响力甚至要盖过他在文坛上的光芒,如果一定要给钱钟书选一部代表作的话,其实围城是不够格的。

因为无论是《谈艺录》《宋诗选注》还是《管锥编》这些研究专著,都更加光彩夺目。而且你知道,

甚至还有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钱钟书在国学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就叫做钱学。

其实对于写小说对于大学者钱钟书来说,顶多只能算是一种兴趣爱好,

但是有时候才子的顺手拈来,却是个平庸之辈的呕心沥血,也无法达到的高塔。

围城这本偶然之间的心血之作,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虽然在起初发表的30年时间里,他始终都是一本禁书。

而很少有人问津,但是自从年重印之后,他不仅超级受到读者的欢迎,屡次被重印,而且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等许多版本在全世界各地流传,

即使是小说已经出版了70年后的今天,你还是常常能够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围城的身影,围城之所以能这么受欢迎,

跟它独特的语言风格是绝对分不开的,钱钟书挖苦别人的才能几乎是没人比得上的,

而且几乎每一句讽刺,都能够不偏不倚地戳中读者的笑点,既辛辣又幽默。

即使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国段子手。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读一读这部有趣的小说,当我们翻开小说第一页的时候,仿佛看到作者给我们画了一幅油画。

浩瀚的印度洋上漂着一艘法国油轮,主人公方鸿渐刚刚留学毕业,乘坐轮船回国。

当时正是年一个尴尬的年份,抗日战争尚未打响,但是中国社会却早已不复原来的模样,在这样不新不旧的尴尬年代里,主人公却恰恰拥有一个不中不洋的尴尬身份~留学生

(这时候应该放一张图)

(其实图片和内容没多大关系)

当时的留学生跟今天的留学生绝对不相同,

因为在当时有机会,并且有经济条件,出国深造的人本来就极为罕见,

更何况还要有胆识,敢到那遥远未知的外国去犯险。

但是当时的留学生,和今天的留学生又面临很多相似的问题。

海外知识分子回国以后,往往都会发现自己与本土文化变得格格不入,

不仅会感到彷徨迷失,甚至还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孤独,

作者钱钟书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名留学生,

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公派留学生,

这个庚子赔款留学生项目,听起来普通,实际上非同小可,

他几乎撼动并改变了整个近代中国的教育格局,

著名的詹天佑,陶行知,竺可桢,赵元任,都曾经是庚子赔款留学生。

那么~庚子赔款是怎么回事儿?

八国联军侵占紫禁城,逼着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规定,中国必须赔偿四亿五千两白银,

给各国把这笔钱就叫做庚子赔款,出乎意料的是,

美国人竟然说赔的钱太多了,

你没有看错啊!

他们居然说赔的钱太多了,而且还要返还一部分给中国。

而这部分钱就用作每年的公派留学生费用,从中国拣选优秀的青少年去世界各地留学。

这件事情确实匪夷所思,但是不管怎么说,钱锺书和其他中国的青年才俊们正是凭借着这个契机,才获得了留学的机会,这段经历也改变了他们许多人的一生。

当时钱钟书的太太杨绛刚刚与他相恋不久,就毅然决定跟他一起去英国,而且杨绛可是自费留学了,可见一片痴心。

留学的,虽然是一小撮人,但是这一小撮人的经历就像是一个极为精彩的万花筒。

透过它,仿佛能够照见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人生百态。

在围城这本书中,留洋归来的钱锺书,塑造了一个同样留洋归来的小说主人公方鸿渐。

整本书写的都是一个方向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不仅不高大上,而且还鸡零狗碎,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方先生的奇妙经历,伴随着他的奇妙经历,我们还将会看到钱钟书在这部书里深深预埋的人生智慧。

不过智慧太多,太深刻了,我们今天就只挑选两个最重要的主题来讲;

第一个主题是世间的四种爱情。

第二个主题是人生的三座围城,

有人说世间的四种爱情?

难道爱情还分这么多种类吗?

没错,主人公方鸿渐不仅深谙这四种分类,还亲身经历过其中的每一种爱情,这真是让人羡慕

这个方鸿渐是个运气好到爆炸的青年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前清的举人,虽然清朝不存在之后,举人自然也就成了虚头衔,

但是这却没有熄灭,老父亲心中希望家族后人通过读书来光耀门楣的火种,他费尽了心思供方鸿渐去读大学。

为什么要说方鸿渐运气好到爆炸呢?

因为他除了有一位举人父亲,还有一位银行家岳父。

方鸿渐很小的时候,他和银行家的千金就被指腹为婚了。

岳父因此一直出钱资助他进修,这份运气可真不是吹的,

就在方鸿渐大学快要毕业不得不返回家乡领取素昧平生的未婚妻的时候,

这个未婚妻居然病死了,方鸿渐就像是死刑犯,蒙惑了恩赦,

急忙写了一封悼亡信给岳父表示安慰,结果他这个岳父被他深深的感动,把原先准备办婚礼的钱,都拿出来供方鸿渐出国留学。

从此,方鸿渐就像一只小鸟一样,快活地飞走啦

从此展开了他曲折离奇的情感经历。

岳父真的是用自己女儿的嫁妆,成全了方鸿渐的四段爱情。

很多人读围城都会把它当做一部爱情小说来读,这当然不算错,

因为纵观整部小说,方鸿渐的身边从来就没有缺少过女人。

但是实际上钱钟书想要说的却又不仅仅是爱情这回事儿,不过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都必须来看一看,

方鸿渐桃花朵朵的人生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风姿不同的女人。

方鸿渐的艳遇,从回国的船上就已经开始了。

同船的有一位鲍小姐,简直就是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友,和家乡那些保守无趣的妇女相比,这位鲍小姐身姿丰腴,穿着大胆,性格泼辣,而且还特别懂得男人的心思。

虽然这鲍小姐早已经订婚,但是却并不妨碍与同船的方鸿渐共度两三天消魂的时光。

初尝女人滋味的方鸿渐,自然是被勾去了魂魄似的忘乎所以。

而随着船靠码头,快乐的旅程,也不得不画上句号了。

鲍小姐立刻就像没事儿的人一样扑向了未婚夫的怀抱,一切发展得如电光火石一样迅猛,却又像被人掐住了喉咙一样戛然而止,方鸿渐久久不能超脱世外。

他回过头来,才猛然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人家旅途中的一件调味品。

这就是方鸿渐的第一段爱情,也许你要说了,这根本就算不上爱情吧,只不过是一段一夜情的经历罢了,

况且咱们的主人公也没吃什么亏,至多是两不相欠,

然而实际上对于一个爱情的门外汉来说,伴随着性爱的刺激和心跳,那种被玩弄和被伤害的感觉,足以令人痛彻心扉。

如果说甜蜜是爱情的主旋律,那么痛苦,更是这段主旋律中的最高音。

让我们姑且称这段不太完美的短暂爱情,为情欲之爱吧

这波未平那波又起了,方鸿渐的第二段爱情紧随其后。

几乎是无缝衔接,苏文纨是方鸿渐的大学同学,跟方鸿渐乘坐同一艘船归国。

这位苏小姐跟前一位鲍小姐,迥然不同。

他是一名大家闺秀,同时呐,也是货真价实的留洋女博士。

留洋女博士,不仅在当时十分罕见,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算得上是凤毛麟角。

然而就是因为学历太高,容易让人产生高攀不起的自卑。

苏小姐在婚恋市场上也被划归为大龄剩女一列,我们想一想看,今天我们都要嫌女博士大龄,那放在当时那个社会。

通常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就要拜堂成亲了,一个留洋归来的女博士,那是该有多么的难嫁。

苏小姐自己深深明白这套,她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委身于条件看上去还不错的方鸿渐,她的确也是真心的喜欢方鸿渐,

但是同时却又患上一种治不好的高冷病,

太过于矜持,也实在太耍心计了,她甚至故意挑起方鸿渐与另外一名追求者之间的矛盾,想让两个情敌为了自己争风吃醋。

女人们最盼望的事情莫过于有两个男人能够为了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被两个人同时追,却又不知如何取舍,这恐怕是恋爱中最令女人不可自拔的桥段。

看来并不是近年来的韩剧里面才有这个套路,中国早在80年前就已经悄悄流行过了。

方鸿渐虽然也喜欢苏小姐,但是还没有达到愿意跪舔的程度。

苏小姐越是用心良苦的设计,他越是发自内心的排斥,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种爱情就是被苏小姐活活给作死的。

这一段表面上看上去最为登对的爱情,男博士配女博士,乡绅公子配大家闺秀,但是别人眼中的天作之合,却抵不过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有好感并不等于爱的痴狂

合适,也只不过是爱情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第二段爱情又是无疾而终。

我们总结概括一下,把它称为门当户对的爱吧。

很快,又迎来了第三种爱情,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浪漫美好的一段,

读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心里不平衡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是单身狗,但是方鸿渐桃花运一直没有断过。

那我可以先提前安慰你一下,其实这段最美好的爱情到最后也没有落什么好下场。

方鸿渐在之前那位苏小姐的会客厅里,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

苏小姐的表妹唐小姐,这个唐小姐和外面的那些妖艳贱货全都不一样,

她天真直率,调皮可爱,

比起鲍小姐来说,他更加青涩,

比起苏小姐来说,她更加单纯,

她就像是一阵清风,轻轻柔柔的吹进了方鸿渐苦闷的心里。

为了能够跟唐小姐一起吃一顿晚饭,方鸿渐从早上起床开始就坐立不安,一整天都没有心思上班,下班以后早早到了饭店等候,又怕唐小姐不会赴约,就连听见脚步声以后都会心惊胆战。

这完全就像是一个初中生的青涩爱情经历,就连风流倜傥,阅女无数的方鸿渐,为什么突然就丧失了经验和伎俩,变得这么怂了呢?

看来在真爱面前,再老练的情场高手也会变成幼稚的小男孩。

可惜呢,好景不长,苏小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当然是要撕碎它。

眼看着方鸿渐和自己表妹之间,你侬我侬,气得浑身直抖,

苏小姐把方鸿渐与鲍小姐之间的风流艳事添油加醋的告诉了唐小姐,并且还加上了许多来自过来人的劝告,

这一劝啊可把唐小姐劝得是天崩地裂,痛不欲生,无论方鸿渐想要如何对她解释,却再也得不到原先的信任了,一对佳偶就这样在误解中错过了彼此,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杨绛曾经说过,其实钱钟书最爱的就是唐小姐。

正因为如此,才故意安排唐小姐绝不能够嫁给方鸿渐,因为美好的爱情永远只能停留在记忆与想象里,一旦落实到柴米油盐之中,就会失去原来纯粹的模样。

相同的道理,张爱玲也说过。

每个男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朵白玫瑰和一朵红玫瑰,无论选择哪一朵,最终都会是遗憾,最完美的永远是得不到的。

这就是爱情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最可恨的地方。

或许我们也可以为方鸿渐的这段爱情取名为求之不得的爱情。

最后的第四段爱情,就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因为你也许没有机会在旅途中碰上艳遇,

你运气不够好,没有门当户对的家伙,

你人生悲惨,至今没有遇到过真爱,

但是你一定在生活中遇见过这位孙小姐。

孙小姐相貌平平,出身平平,性格平平,可以说一切都平平,

她是最普通也是最真实的一个女人,他和方鸿渐是怎么认识的?

认识的经历也十分的平平,他们俩是同事,这位孙小姐通常都挺温柔体贴,偶尔呢也会有一点尖酸刻薄。

方鸿渐对她似乎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也并不十分讨厌,

你肯定不会想到几番波折之后最后成为方太太的,竟然恰恰就是这位孙小姐。

这是什么?

怎么可能呢?

经历了一夜风流,两相别离,三种相思,

风流倜傥的方鸿渐,居然要娶一个路人甲做自己的老婆吗?

世上的女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娶了人畜无害的孙小姐,

这位孙小姐虽然在别的方面并不擅长,但是在自己的婚姻方面却十分懂得经营

她与方鸿渐本来坐着相安无事的同事,

但是孙小姐却很会营造暧昧的气氛,以至于让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误以为他们俩早就是一对了。

本来舆论压力还不至于让方鸿渐就烦,但是孙小姐还特地为自己伪造出来一份来自父亲的信,信中言辞激烈的质问她和方鸿渐的关系,顺便还催促着结婚。

这样以来,方鸿渐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舆论压力和父权压力的受害者

方鸿渐最后娶她一半是出于怜悯,另一半也是出于木已成舟的无奈,与其说是孙小姐千方百计的嫁给了方鸿渐,不如说是只有孙小姐是方鸿渐最后的避难所。

如果不是孙小姐的感情与婚姻,那么方鸿渐又将落脚于何处呢。

现实也许荒谬也许残酷,但是他最厉害的一点就是真实。真实到根本没有人能够有力量去违逆它。

让我们就剩这最后一段爱情,为不可摆脱的爱吧!

到这里为止方鸿渐的四段爱情故事都已经讲完了,小说也快翻到了最后。

但是在一开始咱就说过,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

怎怎怎怎么着?

都谈了四段恋爱了

这事儿怎么还没完呢?

哎,不仅没完,这才刚刚开始了。

虽然整部小说都是以爱情和婚姻来贯穿情节的,但这些只是线索而已,

婚姻也只是钱钟书描绘的三座围城中的其中一座。

经历过爱情的人都知道,婚姻的确像是一座城,而且更像是一个牢笼,无数男男女女都为这着婚姻这个目的,日夜兼程的赶路。

不过刚进去就想出来的也大有人在,

更有甚者,在这座城里进进出出,最终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

作者钱钟书与妻子杨绛的婚姻,既是门当户对,又是情投意合,

不过作者本人的幸福经历并不能够改变婚姻这座城市的本质。

作者能够站在城里眺望城外,用一双慧眼把这座城看得清清楚楚,他没有开门相迎,也不会拒人于门外,因为作者并不是一个看门人,他对你进不进城并不关心。

相反他是一个画地图的人,把这座城的里里外外给你画个清楚,至于你到底何去何从,全凭你自己来定夺。

如果说婚姻支撑着3座围城的其中一座,下面我就要带着你一起去看一看另外两座围城,

事业之城与自我之城。

方鸿渐虽然是留学生,但是他在欧洲学习的专业很令人费解,

一开始学的还是社会学与哲学,但是后来实在是跟不上,就转而开始学习中国文学,

与现在的海外汉学发展情况不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

一个中国留学生去外国学习中国文学实在是莫名其妙,这还不算,他因为没写完论文,根本就无法正常毕业,于是只得购买了一个假的博士学位证书,带回家来哄骗父母。

这位假博士回国之后,一共辗转了三个地方,做了三份不同的工作,伴随着每一份工作,你都会看到主人公巨大的变化,这三份工作给他带来的影响,甚至要比那四段恋爱来的更猛烈些。

小说有一个非常奇妙之处,就是明明写的是80年前的故事,但是在今天看来也丝毫没有任何的隔阂感,不仅几段爱情故事,听起来就像是你的好哥们前几天才发生过的事情,连方鸿渐在事业上的曲折,也让我们感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

方鸿渐回国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银行,哎?你就好奇了。

这明明是中国文学系毕业的留学生,为什么会进银行去工作呢?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这家银行是方鸿渐那还没过门就不幸去世的妻子家的产业,

啊,老岳父一听贤胥学成归来了,立刻就把他安排进了自己家开的银行里面。

与其说是上班,实际上不过是挂个职,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对吧?

无论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

本来拥有何种抱负,

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就被父母拉回家去继承家族产业,或者受父母的安排,在家乡谋职。

方鸿渐也不能免俗,而且他好像也丝毫不以为俗,不仅在岳父的银行里轻轻松松的上班,而且吃住也都在岳父家里,并且心安理得。

其实这还挺让人吃惊的,因为学艺虽然不精,但是方鸿渐毕竟接受了欧洲文化的熏陶,法国的革命精神的各种新思潮,也必定让他耳濡目染,

可是怎么刚刚一回国就立刻倒插门到岳父的银行里面去捧铁饭碗了呢?

如果说婚姻的城池对于方鸿渐来说是一个考验,那个事业这座城池,在他的眼里应该简直犹如一滩黄土矮墙,根本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就已经坍塌了。

好在战争局势和社会动荡,不允许他这么英雄志断

时局逼着他不得不离开上海的温柔乡,随着几个朋友一起奔赴湖南的一个小小的县城去一所是新创办的三闾大学任教。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方鸿渐,好像终于要开始走上形式办学,启发民智的道路,在国难当头之夏,仿佛这才是一个热血青年应有的抱负与责任,好在方鸿渐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他刚到三闾大学的时候,也的确就是这样想的,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青年一代重新振作,改造我们的国家,可见他骨子里毕竟还是有热血的。

可是呢,青年有志报国不等于报国有路,一所刚刚创办的大学,学生总数不过一百来人,

其组织机构之复杂,就比得上一个庞大的帮派系统,校长,主任,教授呢,好像在讲课教学之外,还有很多的闲暇时间,有大把的精力,能够把学校的政治斗争搞得是有声有色。

方鸿渐刚一进学校,就莫名其妙的被划归为某一个帮派的成员,并且还处处受到其他帮派的排挤。

虽然说描绘的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但是有很多情节,着实有趣,说原本是被评上教授的,结果,等到正式入职的时候,只有副教授的职称,因为

他怎样苦心经营,却都摊不上教授的帽子,有个同事就推心置腹的告诉他了,从讲师升到副教授是很容易的,但是从副教授到教授就难于登天了,就好像从丫鬟做到小妾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把小妾扶正做夫人就是有悖伦常的事情了。

这些论断令人读了以后,不仅要惊奇的拍桌子了,再比如说,

三闾大学要实行导师制,这在今天看来好像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在当时确实是实乃首创,三闾大学不仅要求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授课和指导,而且还要求导师每天都跟学生们一同吃饭,

不过呢,教授们对授课和指导的问题并不在意,他们关心的焦点在于一对一吃饭的问题上,并且就到底怎么吃,

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你看,好好的导师制,被讨论成了师生聚餐制,令人啼笑皆非。

在学校里当权的都是不学无术之辈,有学有术之辈,却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方鸿渐的内心是苦恼的,

好不容易重新换了一个地方,准备从零开始,好好施展自己的抱负,

就发现它只不过是从一座看上去很像银行的城管而逃到了一座,

看上去很像学校的城,

看上去不一样,

实际上都一样。

好在这座城,很快也待不下去了,

方鸿渐因为受到同事检举,被学校解聘了,只得带着爱妻孙小姐一起回到逃开的那个地方,上海。

从上海到湖南,又从湖南回到上海,好像兜兜转转的走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不是回到原点,这次比原先还要更糟糕,

丢了学校的工作。方鸿渐经好友推荐去了一家报社,方鸿渐并不灰心,他认为报馆和学校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开发民智,从精神上拯救国民,但是实际上,由于报社各个部门都不缺人手,方鸿渐最后负责的是家庭与妇女和文化与艺术两本刊物,

如果说一开始在银行的时候方鸿渐只是一个混日子的纨绔子弟,那么不辞万难去湖南任教。

已经回到上海的报社任职的时候,他已经渐渐有了觉悟,想要把自己的学识变成能够振奋自己精神,影响他人的武器,

但是他每一次想要施展抱负的念头,都会被现实一个闷棍打爬下去,不仅无奈而且还有说不出口的疼痛,

三份工作没有任何一份能够让他实现自我价值,甚至没有任何一份能够让他衣食无忧,每当换一个新工作的时候,起初他总是充满期待和欣喜,但是等到他不得不再换另一个工作的时候,就只剩巨大的失望在前面等待着他。

看是同一座城里挣扎着出来,最终只能陷于另一座城的禁锢,婚姻之城与事业之城都是如此,令人无奈和失望,这让整本儿嬉笑怒骂的小说,仿佛都成了一部悲剧,

但是钱钟书有着令读者意想不到的绝情,

在这两座看得见的城之外,他的笔下还有另一座看不见的城,

让我们称它为自我之城吧,纵观整部小说,

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在工作中,方鸿渐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他明明确信学时的真假与学位无关,但是在归国之前还是心虚的买了一张假文凭,

好像学问并不是学了,只有被别人知道了的学问才算得上是学问,

这与孔子教过的人,不知而不愠,早已不能安慰他内心的空洞。爱情中的方鸿渐也十分的怯懦

仿佛别人说了什么比自己做过什么,还要更加有说服力,

她并没有勾引过苏小姐,也没有给过她爱的承诺,

但是当苏小姐这样在唐小姐面前污蔑他的时候,

他就像哑巴一样,不能反驳,最后娶孙小姐更是莫名其妙,

完全是因为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和家乡的长辈,以为他和孙小姐已经是一对儿了,

于是。

方鸿渐就大阔步的走向对方设好的圈套里,主动向孙小姐求婚了,事业中的他更是可笑到了极点。

在三闾大学任教的时候,明明自己擅长的是中国文学,但是却心甘情愿的去教一门叫做伦理学的公共科目。

在报社做编辑的时候,明明希望能够负责经济和时政版面,最后居然只能写如何在菠菜上面淋麻油的厨房小知识。

方鸿渐并非是一个没有半点学识的人,

对于爱情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有自己明确的追求。

事业上何尝没有自己的期待,但是他却犯了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终其一生,他都努力想要活成别人所期待的样子。也许这正是整部围城中最大的一座城,这座城之高大之坚固,简直无法被摧毁,被禁锢了的内心比被禁锢了的肉身更难得到解脱。

如果不是这种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也许方鸿渐可以过上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但是这种来自自我的封闭,实在太劳不可破,或许自我之城才是世界上最难冲出的一座城。

钱钟书敏锐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用尽讽刺与戏谑的笔法,通过一个小小的方鸿渐,写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难以摆脱的困境和孤独,留给我们大家一个根本无法解答的难题。

好,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中的要点,

1-钱钟书是庚子赔款留学生,他塑造了一个归国留学的方鸿渐作为小说的主角。海外知识分子与本土文化格格不入的尴尬,奠定了整部小说的基调,

2-作者在小说中描述了世间的四种爱情,分别是情欲的爱,门当户对的爱,求之不得的爱和无法逃避的爱,通过主人公在每一种爱情中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建立婚姻这座围城,原本就矛盾的本质,

3-在钱钟书的笔下,主人公的三份工作,代表了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价值的三种途径,

银行,经济救国,学校,教育救国,报社,启发民智救国,但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永远是事业的围城,最无奈之处。

4-除了婚姻之城事业之城,这讲座看得见的围城,作者还为我们展现了一座看不见的自我之城,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渴望,往往成为人们禁锢自己的枷锁,在上世纪30年代的整个中国社会都是如此,而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亦是如此,努力想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这是人生最大的一座心灵围城。

看了这么久,点击分享只需要1秒哦

喜欢请







































白癜风学术交流峰会
北京看白癜风的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renkaoyan.net/lcjc/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