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读好书与书籍相约在春天里

一花一世界

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读书是一种美丽的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乘上了远行的列车,眺望窗外新奇的风景,心情是多么舒畅;有时,又像交了一位知心朋友,用心聆听他的喜怒哀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居家隔离中,读书正当时。传奇幼儿园教师遨游书海,用书香润泽心灵。第三期“阅读分享”,将由11位老师为我们带来各类丰富的书籍推荐和读书好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用爱填满

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经常东风化语,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启迪。

分享教师:李丽萍

《还我本来面目》

在这个每天快节奏、人心浮躁的社会生活状态下,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了,我们每天看到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不停地刷着手机,匆匆浏览一些网页的新闻和信息。而一本书,一杯茶,悠闲地细细地品味书本和人生,成了一种奢侈。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使得全国人民被禁足在家,却成就了我和书做朋友的愿望。在此期间,又深深地感受到开卷有益,感受读书真的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一位思想家说过:“人活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挖掘自己,研究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但是就算你活到80岁,你也不一定就真正的了解自己”。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忙碌,为工作、为生活,然而在世事沉浮中,我们都不曾沉下心来思考:我到底是谁?我究竟在追求什么?而找到自己,还我面目,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将决定我们想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花了很多时间将《还我本来面目》这本书籍反复看了两遍,因为这是一本值得慢读、细读、一读再读的好书。

就像书本里所说:人从呱呱坠地,到年纪稍长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到入学后努力做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到进入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人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应付生活中不断的挑战,我们需要不停地调整自己,也不断地扭曲本性,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另一个“我”。而现在我们认知的“我”,事实上是经过一个遗忘的过程所形成的另一个“我”,和最初来到这世界上的“我”,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我们终身被自己蒙在鼓里,聪明、诡诈、善良、乖巧或者谦虚、自大、都是自我的游戏。每时每刻我们只是信以为真的扮演着生命大戏。唯有从演员变成导演,跳出来才能看清真相。

这是一本“疗愈”人心的书,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指出,经历灾难后,人们往往会体验所谓的“灾难后的成长”,当中包括对个人层面、关系层面和灵性层面上的正面改变。这正好说明了肉体或外在环境的伤害和痛苦并不窒碍自我心灵的探索,反而更会激发起内外潜能的发挥,真正启动“疗愈”的旅程。

《还我本来面目》从疗愈、我是谁、忘了我是谁、我变成了谁、如何疗愈自己等七个章节,把很多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让我们对自己的性格做一番全面的了解和接纳,从而形成更为健康人格的自我。

无论我们每天有多忙,请放慢匆匆的脚步,去看看沿途的风景,去读一本好书,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悟。

我的读书方法

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并不是说我们随便拿起一本书来就看,我们要用有限的时间来选择阅读适合自己的书籍。

我一般会读两类书:

1.自己有帮助的书,比如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关的书籍,能帮助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读专业书籍一定要静下心来坐在书桌前慢慢读,随手拿笔勾画重点,或者做好笔记。

2.读喜欢的、感兴趣的书,这类书籍一般是休闲消遣的小说类书籍,闲暇时光,窝在能晒得到太阳的沙发里,一杯咖啡,捧一本好书,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好书推荐:

《有吸引力的心灵》——作者:蒙台梭利

《达?芬奇密码》——作者(美)丹·布朗

《哑舍》——作者:玄色

好久不见

时隔77天

在我心中

你其实是这样的李老师!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

李老师在生活中就像是一位非常亲和的长辈,会在我没吃早餐的时候关心我的身体,会在我挑食的时候像妈妈一样唠叨。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她还会在我为工作焦虑、压力很大的时候帮助和开导我,给我许多有用想法,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会帮助其他的青年教师成长,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让我们都成长了许多。

分享教师:沈谋

《人类简史》

找到你生命里的那一本书,结合自己读书的感悟,当你找到一本好书,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不同思维方式思考的问题是不一样,平时自己的惯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在书的引导下可以换种思维方式,宛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当你推开那扇门,你会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是那么的有道理。虽然自己平时喜欢购买书籍,但在生活中能读完的书很少,找到一本好书不容易,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需要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反复阅读和品味,听了郭老师的讲座重拾阅读的兴趣,对于老师推荐的书籍都很想去阅读一番,在这个特殊时期,提供阅读很好的机会,相信在书能找到另一番景象。

近期在老家有限的书籍里,找到了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起初拿到这本书就被书的厚度所折服,在看到推荐信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老师的高度评价“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专业历史学家”慢慢的就变得感兴趣起来,这么高的评价、这么多好的评论,这本书到底讲述了什么,使得这么多人都在阅读,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阅读。

但在阅读前三章时,自己就有些看不下去了书中讲的都是历史。但坚持去看的时候又发现书中别样的乐趣。特别是你回过头再看时,你会发现书中讲的和高毅老师评价是一样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哲学”。慢慢的体会到高毅老师看书是的心情。

书中所讲“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智人的新语言究竟特别在哪儿,竟让我们能够征服世界?”我们知道智人的语言并不是世界上的第一种语言,每种动物都有着某种语言。但从书中发现青猴能发出不同的喊叫传递不同的信息,青猴的某种叫声代表着:“小心!有老鹰!”,只要稍微调整就会变成:“小心!有狮子!”有时,曾有科学家发现,有青猴在附近没有狮子的时候发出来“小心!有狮子!”的叫声,把附近另一只猴子吓跑,好独享某根它看到的香蕉。动物通过不同的语言方式保护自己、获取果实,同时也会用语言“说谎”。智人则是通过语言开始了社会性发展。大约在七万年前,现代智人运用语言能够八卦达数小时之久。这样他们能够明确得知自己部落里谁比较可靠,扩大部落规模,发展紧密、复杂的合作形式。语言的力量慢慢使他们开始“讨论虚构的事物”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虚构的故事。传达更大量关于智人社会关系,组织更大、更有凝聚力的团体。社群、公司、社会网络、军事单位等团体仍受此影响。现代社会,商人和律师设定规则建造社群。

从《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我慢慢知道了人类发展的历程,了解到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让整个生态猝不及防,发生了很多生态灾难。例如在年前,人类首次登上澳大利亚沙滩,满眼全是未曾见过的生物。公斤2米高的袋鼠,体形像现代老虎一样大的袋狮,大到不太可爱的无尾熊、体型两吨半、巨大的双门齿兽,恶龙般的蜥蜴和蛇。除了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之外,澳大利亚当时所有的动物都是像袋鼠一样的有袋动物,但不过几千年后,所有这些巨大的动物都已消失殆尽。当时24种体重50公斤以上的动物中,有23中都惨遭灭绝,许多比较小的动物也从此消失。整个生态系统食物链重新洗牌,智人是不是罪魁祸首?读到这,让我联想到这次疫情的发生,背后种种都叫人深思。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化、环境污染、澳洲大火、非洲蝗灾、美国流感、新冠肺炎病毒。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物种灭绝的速度超过了过往记载的任何时期。地球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灾难也频出不穷,这是大自然的反击,也是大自然的提醒。病毒在地球存在了不知多少万年。人类通过一代代的进化,免疫系统其实已经能杀死大多数病毒,杀不死的,也会在痊愈后产生抗体。但是免疫力在国人身上已经开始越来越弱了。人们龟缩在大城市中,很少亲近大自然。各种违反人类自身规律行为成了家常便饭。熬夜、吸烟酗酒、放纵各种欲望,让国人的免疫力一代代退化。到了中年后,免疫系统会衰弱得更快。但是国人对美食的追求却在与日剧增,酸甜苦辣无所不包。人类生产的食品都已经满足不了吃货们的贪欲,所以他们把饕餮之欲伸向了野生动物,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土里藏的,一网打尽。吃野味,在追求味觉的新刺激下,在攀比之心,炫富之欲、猎奇心理之下,无数野味成了人类的口中之食,这也造成野味市场买卖的火爆。虽然整本书还没有全部读完,但是越往后读,对书中讲述历史的感悟越多,从过往的种种回过头来看现在,有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反复品味的好书。

我的读书方法

首先应大略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让自己对书有大体的了解。

发问: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把标题变为问题,一边粗读一边提问。可以激发好奇心,促进自己的阅读兴趣。

阅读: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毛主席在读书时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好书推荐:

《有吸引力的心灵》——作者:蒙台梭利

《达?芬奇密码》——作者(美):丹·布朗

《哑舍》——作者:玄色

众里寻你

原来你一直在我身边

沈老师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

我的同事沈谋老师,是一位富有童心且热爱生活的人。在家时,她会自学吉他,常常录制弹奏的视频分享于朋友圈,让我们看到她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一面。也常常会自学视频以及音乐的剪辑,从而获得一项新技能,是一位善于思考、乐于钻研的老师。

分享教师:杜柳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我的读书方法

初读一本书,谨记一个字“慢”,急容易心浮,会降低读书效果。

一本好书阅读3遍以上。

阅读完后做出书评和读书笔记。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输出给他人。

好书推荐:

《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哈珀.李《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

《围城》——作者:钱钟书

与“我”最搭的

其实,是你

杜老师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

与杜老师搭班期间学到了很多知识,她是一个无私的主班老师,对待工作认真努力,对待同事谦虚有礼,对待幼儿温柔细心而且很有耐心,孩子们都叫她杜妈妈。我有任何不懂的地方,杜老师都是毫无保留的告诉我,应该怎么做,班级里的事情她也都是争着去做,甚至主动帮我示范上课方法,杜老师的课堂活泼有趣,幼儿们听的津津有味,让我受益匪浅!

分享教师:殷晓冀

《情人》

序中曾这样写道:

把一些违反传统、不合常规的感情写得这样自然,“必是出于大家之手”,“如果作家缺乏才气,那种感情看起来就未免太可怕了。”

——工程师

杜拉斯是“枯燥的、知识分子式的女小说家”,读了她的新作之后,发现小说中有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力量和激情,惊奇不已。

——三四十岁的母亲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获得年龚古尔文学奖。这位女作家原属难懂的作家之列,这部作品出乎意料地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取的很大的成功,被认为是“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的确,杜拉斯并不是一位通俗小说家,但她在《情人》中的语言就很能抓住读者的心。

比如开头,她借用一个男人的语言作为开场白:“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通过倒叙的方法,不经意间引出了那个穷苦的、穿着不伦不类的白人小女孩和富有的中国情人的爱情。

白人小女孩“我”才十五半,心理和生理年龄都属于孩子。

而“我”的中国情人虽然是成年人,却也处处显露出小孩的特征,他不工作,爱玩,依靠父亲生活,心灵单纯。

这两个具有共性的躯壳,在湄公河的渡船上相遇后,开始了充满激情和绝望的爱情之旅。

白人小女孩和富有的中国情人在一起时可以谈论天南地北,但唯独不敢谈论未来。种族成了他们爱情之上的绝对权威,或许每个人都面临着绝对的权威。如,主人公大哥对于二哥的绝对权威、种族对于主人公情人的绝对权威、父对于子的绝对权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绝对权威……

尽管结局在两人相遇时就早已注定。

“当轮船发出第一声告别的汽笛鸣声,人们把跳板撒去,拖轮开始把它从陆地拖引开去,离岸远了,这时,她也哭了。她虽然在哭,但是没有流泪,因为他是中国人,也不应为这一类情人流泪哭泣。也没有当着她的母亲、她的小哥哥的面表示她心里的痛苦,什么表示也没有,就像他们之间惯常所有的情形那样。他那黑色长长大大的汽车停在那里,车前站着穿白制服的司机。车子离法国邮船公司专用停车场稍远一点,孤零地停在那里。车子的那些特征她是熟知的。他一向坐在后面,他那模样依稀可见,一动不动,沮丧颓唐。她的手臂支在舷墙上,和第一次在渡船上一样。她知道他在看她。她也在看他;她是再也看不到他了,但是她看着那辆黑色汽车急速驶去。最后汽车也看不见了。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消失了。”

没有人喜欢孤独,但当孤独来临时,我想,杜拉斯已经把孤独当做礼物来拥抱。

“还有一次,也是在这次航行途中,也是在大洋上,同样,也县在黑夜开始的时候,在主甲板的大客厅里,有人奏出肖邦圆舞曲,声音极为响亮,肖邦圆舞曲她是熟知的,不过那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也曾学过几个月,想学会它,但是始终没有学好,不能准确弹奏,所以后来母亲同意她放弃学琴。那是已经消失在许许多多黑夜中的一夜,一个少女正好也是在这条船上,正好是在那-夜,在明亮放光的天宇下,又听到肖邦那首乐曲,

声音是那么响亮,这一切是确定无疑的,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海上没有风,乐声在一片黑暗的大船上向四外扩展,仿佛是上天发出的道命令,也不知与什么有关,又像是上帝降下旨意,但又不知它的内容是什么。这少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好像这次该轮到她也纵身投到海里自杀,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电影《情人》真实地还原了这一幕场景,并通过选用肖邦的WaltzinBMinor.Op.69.No.2作品将主人公的“孤独感”投向茫茫大海中。《b小调圆舞曲》是肖邦圆舞曲作品中的第十首,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笼罩着伤感的情绪,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此时的杜拉斯蜷缩在夹板的一角失声痛哭,原来,她是爱着他的!

“战后许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几次结婚,生孩子、离婚,还要写书,这时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是我。她一听那声音,就听出是他。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他是胆怯的,仍然和过去样,胆小害怕。突然间,他的声音打颤了。听到这颤抖的声音,她猛然在那语音中听出那种中国口音。他知道她已经在写作,他曾经在西贡见到她的母亲,从她那里知道她在写作。对于小哥哥,既为他,也为她,他深感悲戚。后来他不知和她再说什么了。后来,他把这意思也对她讲了。他对她说,和过去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直爱到他死。”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是它通过小到只是用情爱去勾勒种族、政治和死亡,看似零散,但背后却有着精密的嫁接和准确的留白。

小说的伊始:“我已经老了……”

末句:“他说他爱她一直爱到他死。”

仿佛,弱起的小节,娓娓道来……

但,曲终,圆满。

我的读书方法

先读简介,了解适不适合,合适了再去仔细阅读。

先大略看一下再认真读,仔细、反复、认真去读。

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做批注,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落。

可多读几遍,看完后总结内容。

好书推荐: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作者:米兰·昆德兰《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毛姆《查令十字街84号》——作者:海莲·汉芙

《挪威的森林》——作者:月亮与六便士

人的一生会遇到三个人

一个惊艳了时光

一个温柔了岁月

还有一个......是你:殷老师!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

殷老师是一位特别喜爱文化底蕴深厚的书籍、喜欢去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旅行,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老师。在班级环境创设里,五彩缤纷的京剧脸谱,红白相间的剪纸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上对孩子启发式的提问,殷老师用自身的积累和沉淀开拓孩子们的思维。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决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思考。而作为一名教师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爱学习、勤读书对我们做好教学工作尤为重要。

分享教师:刘康妍

《皮囊》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一度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什么是皮囊?就作者的话说“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开篇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说出这样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在我看来,阿太甚至是一个过于冷漠的人,她异常冷静的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我们都是带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幅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整本书紧紧围绕着作者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父亲的不幸,母亲维护爱情的独特方式。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国式家庭,看到了底层人民面对生与死的人性最初的一面。作者当时很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坚持把房子建完,毕竟自己家过的很贫苦,然而母亲却不管这些,一直坚持。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她还是希望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善。

书中多次提到神灵,我们作为一个从小接受着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长大的青年,年少的我们也曾经义正严辞的断言这个世界没有神灵也没有鬼怪。后来我才明白,神灵是否存在并非那么重要,心中是否有信仰才更加重要,就像作者的母亲,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所以在面对苦难时会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在面对生活的无数次打击之下,用瘦弱的肩膀撑住了这个家。

还有小镇里的几个故事同样精彩,小时候的“别人家的孩子”文展最后变得又黑又瘦头发枯草样乃至自己请缨到偏远山区工作。不仅是因为到了城市后外在的兔唇被嘲笑,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父母从小就没有让他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父母对学习差劲的文展哥哥的每一次嘲笑都是在伤害兄弟之间的感情,拉开了兄弟之间的距离,家庭的不温暖注定他成长为一个敏感多疑的人。导致他也始终觉得有人会看不起他,然后想方设法去改变。但其实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会质疑你,何必为了极个别甚至不存在的人而扭曲自己的内心呢。那个大喊我是厚朴,我是世界,我不会允许自己的青春夭折,我要让我的无知放肆的宣泄的厚朴,最后却自杀了。究其原因在于他的父亲管教无方,过度的纵容导致他的无度。而厚朴想要改变世界的方式也错了。再大声的呐喊世界也不会被改变,改变世界的是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的科学家一般的人,没有呐喊,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科研工作。这些普通却鲜活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

在《皮囊》里,通过作者的人生似乎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让我想起了《无问西东》里面的一句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为所做的就是最真实的梦。学会与现实世界相处,因为结果不会说谎。

我的读书方法

放下手机,静下心来,以免被手机影响而变成碎片化的阅读:

我会先看一下书的简介大纲还有目录,了解一下大概,阅读的时候慢慢翻阅,不求速度,不过分强调读书的目的。

轻重阅读,需要搭配着进行,看艰深的书籍是需要耗费许多脑力的。烧脑之后也需要消遣,所以,我的选择是把轻重阅读间隔着,交替来进行。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阅读,也不至于觉得疲惫吃力。

好书推荐:

《云边有个小卖部》——作者:张嘉佳《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解忧杂货店》——作者:东野圭吾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刘老师

万里挑一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

刘康妍是个有点腼腆又开朗乐观的年轻人,有着许多年轻人都有的兴趣爱好,喜欢追星。看到她拿半个月的工资飞去看一场演唱会,我们很不理解,她却说:“我去看了我的爱豆,虽然花了很多钱,但我心情好了,释放了压力,回来后又满血复活,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呀”,听起来确实有点道理。刘康妍身上有一种文艺女青年的气质,特别是她抱着吉他的时候。元旦活动那首《成都》虽然只唱了两句,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待刘康妍《成都》完整版的吉他演唱哦!

分享教师:郝詩怡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我的读书方法

看目录。很多人在看书时,会习惯性地忽视目录。这是一个不好的阅读习惯,因为目录呈现了一本书的总体框架。通过阅读目录,你能了解这本书大概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否能满足你当前的阅读需求。

看序言。一般来说,序言是对全书所做的简单总结。比如,作者会交代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全文思路、创作此书时的心路历程等等。就我而言,看完目录、序言后,基本上就能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阅读。

看正文/感兴趣的章节。坦白说,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深度阅读,所有的章节都值得好好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带着问题,不要为了看书而看书。比如:书中讲了什么观点?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全面?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这么做的好处在于,能显著提升阅读效果。

做读书笔记。无论是看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我一定会写读书笔记。

写书评/读后感。其实是把书中观点转化为自身智慧的最佳方法。因为过程中,除了单纯的引用外,你一定会进行发散性地思考,写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好书推荐:

《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日)

如果你在看

此时

郝老师就是你的风景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

郝老师是一个漂亮活泼又可爱的老师,在工作中她是个很好的搭档,在我遇到有些不懂的事情上给予我帮助,在生活中她是个很好的朋友,私下里她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总能在繁忙的时间里抽出时间去健身和研究各种美食,在我眼中她是个全能美女。

分享教师:石玲

《小王子》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孤独星球,因为遇到了你,一切发生了变化,我在困惑中寻找答案。对别人来说,你和其他千万人并无差别,可对我而言,你很重要。我将这孤独托付于你,不计时光长短。

这次心连心抗疫情线上学习活动最后一堂课《找到你生命中的那本书》郭老师带领我们看了各种他喜欢的书,和寻找心中的书的方法,也推荐了很多书,其中就有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随即我就想到在读一读此书,之前在阅读的时候只是粗劣的过了一遍,并未太感受到其中太多的奥秘。郭老师讲座中有一个让我特别注意的点,就是他一本书有好几本不同的译本,让我这个还不是特别有文学修养的人感到惊讶。我其实是一个看书较少的人,但是我喜欢在喜马拉雅听书,伴随着音乐,总让觉得心情更加舒畅。这次我突发奇想,可以边听边看啊!让我发现怪不得外国文学需要看不同的译本,每个人翻译的完全不一样,意思大概相同,但是表达出来的感觉、意境却完全不一样。

《小王子》是以一飞行员角色者来讲述,飞机故障降落在了沙漠中,遇到了从B星球来的小王子,他向飞行员介绍了自己的星球、他与玫瑰花的生活、与玫瑰花吵架离家出走后在其他6个小星球遇到的人,以及来到地球后的所见所闻。故事很简单,但是折射出很多的社会现象。

故事开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尽管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我觉得每个读完,双手合上这本书的大人都会忍不住感慨吧,有些大人也是时不时得在“大人”和“孩子”的角色中切换的。大人们喜欢用数字去衡量人事物。而孩子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renkaoyan.net/jbgs/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