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致病基因及精准诊断展望

北京那里看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随着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目前发现40%-50%的家族性DCM与基因变异有关[2],并且利用已知心肌病基因检测芯片快速检测对明确部分DCM的病因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为实现DCM的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意义重大。

陈瑞珍等丨医学网

扩张型心肌病(dialatedcardiomyopathy,DCM)是以左心室或者双心室扩大,伴有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心室壁变薄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是引起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心脏移植的最常见指征,估计每10万人中有40例发病,年发病率为7/10万。DCM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为50%,大多数患者最终发展为失代偿期充血性心衰,并死于心衰、血栓栓塞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1]。因此能早期诊断甚至早期预测DCM,则对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生存率非常关键。

但DCM的病因复杂,有时又是多系统疾病的一部分,其临床表现会随着病程的发展而改变,仅凭临床特征难以进行病因诊断,往往延误了治疗。对于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患者如果采用传统的诊断模式,即依靠定量的临床数据、影像学特征等进行诊断,往往会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但如果可以进行全外显组测序等技术就可以提早进行精准诊断,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疾病进一步的发生发展。

表1:据报道目前有超过60种基因被认为与DCM致病相关[3]。

各种基因变异引起DCM的机制可分为两种,一是导致心肌收缩力异常,这主要是通过影响肌小节蛋白及Z带相关蛋白有关;二是导致心肌细胞电传导异常,这与细胞骨架结构蛋白的功能异常有关[4]。目前最常见的是编码肌联蛋白的TTN基因的突变,TTN基因会导致肌联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肌小节产生收缩动力和传导,导致DCM[5]。其次编码核被膜蛋白的LMNA基因突变会导致伴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DCM,如窦房结、房室结功能障碍、房颤、室速等[6]。编码细胞骨架蛋白的基因突变,如DMD、SGCD基因等造成的DCM同时也会引起骨骼肌萎缩症。编码心肌细胞0期钠离子通道的α亚基的SCN5A的突变会增加家族性DCM出现心律失常的风险[7]。随着全基因组连锁分析技术的发展,其它如影响肌浆网钙离子调节的PLN基因,RNA剪接的RBM20基因及线粒体相关基因的突变都被证实与DCM的发生密切相关。

随着对心肌病分子遗传学进一步的了解,心内科医生需要学习如何将这些新知识融入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以改善对于心肌病家族的风险管理。DCM的遗传模式多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主要的遗传模式,50%的后代有携带致病基因的风险。其次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遗传概率依据不同的遗传模式不同。因此对心肌病患者及其家属及早开展基因检测,对于心肌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大多数已经确诊DCM的患者,基因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级亲属的预测诊断,有利于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目前认为先证者明确致病基因突变后,不携带此突变的家族成员可以排除疾病发生,可以正常的生活和生育;对于携带者可以进行选择性生育,使后代不再携带有致病基因。同时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对具有心脏以外表型的高危患者进行识别及精准预防。再者基因检测也可以对边缘性或者疑似心肌病的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并且可以区分出是心肌病还是生理性的心脏适应[8]。年ESC将对心肌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的证据级别列为I类证据,B级推荐。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也撰写了专家共识,建议所有的遗传性心肌病患者及家属进行遗传咨询,包括临床和基因检测的风险、获益和可行性。

精准医疗已给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带来了希望,而对于像DCM这样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差异大,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到病程中晚期的疾病,更需要通过精准诊断更早地对患者进行预防并合理治疗,同时根据基因检测明确发病机制,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但是一次基因组检测可能出现许多的突变基因,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结合遗传学、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真正的致病的突变基因。我们相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建立心肌病遗传数据库会使心肌病的精准诊断更上一个台阶,造福更多患者。

END

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我们尊重原创,所有转载内容均标明来源,如尽力查核仍未能发现出处则标明“转自网络”。如有疏漏,欢迎原作者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renkaoyan.net/jbgs/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