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病概述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结构,四周是动力强劲、周期性搏动的肌肉。静脉血进入右心房后,首先经由右心室被泵入肺部血管,释放二氧化碳,结合新鲜氧气;随后富含氧气的血液回到左心房,再由左心室通过主动脉泵向全身,满足各处器官组织供氧。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关键意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心脏病(HeartDiseases),并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有致死风险。
常见的心脏病主要包括:
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临床俗称的“心脏病发作”,是指为心脏自身肌肉(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减少,造成心绞痛。如果斑块破裂、脱落,并随血流堵塞了某处血管,则会导致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心脏跳动的节奏明显加快、减慢或出现不规则跳动。
心力衰竭: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损害,每次泵出的血液无法满足人体所需。
心脏瓣膜病:每个心脏瓣膜都类似于一个单向阀门,随着心脏收缩、舒张而开启、关闭,以控制血流的正确方向,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形成血液反流,影响全身供血。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心脏结构畸形。
心肌病:心肌功能障碍,功率不足,心脏为了满足全身供血倾尽全力,造成肥厚或扩张。
心内膜炎:病原体通过血液进入心脏,附着在心脏内膜或瓣膜上,就会形成感染。
二、心脏病症状
不同类型心脏病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彼此影响,最终都是损害心脏的正常结构和泵血功能,因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心脏病最典型的常见症状:胸痛、胸闷,胸口有压迫、紧缩、烧灼感,疼痛区域可由胸口向四周蔓延。供血、供氧不足可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不规则、头晕目眩、虚弱乏力、容易疲劳、出冷汗、脸色苍白、嘴唇青紫、四肢发冷。
心脏病变还可能引发其他部位的不适,例如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部或四肢水肿。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晕厥,甚至休克。
某些伴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从出生时就有各种明显的症状;而病情较轻微的先天性患者,可能直至青少年时期或进入成年阶段,才会逐步表现出心脏病症状。
三、西医心脏病病因
心脏病的病因大致可分为2类:先天性和获得性(后天获得的)。先天性因素包括家族遗传或自身先天性缺陷;获得性因素则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最终发病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引发心脏病的先天性病因有哪些?
()家族遗传因素
家族病史:例如家庭成员中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在年龄<50岁时就发病的早期患者。
遗传病:例如肥厚型心肌病。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累及心脏,引发心脏病变。
(2)自身先天性缺陷
先天性心脏结构或功能缺陷。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攻击、破坏自身组织器官。
2.引发心脏病的获得性病因有哪些?
()世界范围内,心脏病最主要的病因是吸烟(包括二手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2)疾病或药物因素
病原体感染:例如病毒、细菌;
针对胸部的放疗;
长期伴有巨大的精神压力;
长期服用某些处方/非处方药,例如避孕药或糖皮质激素等;
长期服用可能干扰心脏功能的某些保健品或中草药。
(3)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体育运动;
高脂、高糖、高盐饮食;
长期酗酒;
注射或吸食毒品;
体重超重(或肥胖)。
其他心脏病的高危因素还有中、老年和男性人群。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脏病患者,并未发现存在明确的病因,属于特发性心脏病。
四、中医心脏病病因
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等。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怔忡”、“胸痹”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心脏病的发病原理,虽然与心脏有关,但又不完全限于心脏本身,而与肺、肝、脾、肾诸脏的关系密切。大多是由于阴阳寒热失调、气机逆乱,导致了气血淤滞、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心、肾、肝、脾、肺等脏腑功能低下,气血循环运行障碍以及感受时邪,情志不和,饮食失宜,起居不慎等综合因素作用,使整个机体不相协调的结果,主要表现如下:
心气虚弱: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结或代。
心阳不足:心悸甚、胸闷(痛)气促、畏寒肢冷、头晕、舌淡而胖、脉沉细或结或代。
心阴亏虚:心悸易警、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质尖红苔少、脉细数或促。
心血亏损:心悸怔忡、精神疲乏、头晕失眠、面色萎黄、口唇色淡、舌质淡白脉细弱或代。
心脉瘀阻: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心慌怔忡、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或代。
忧郁伤神:神志抑郁、善太息、心悸烦闷、舌边尖红、脉细弦。
心肝火旺:头晕胀、头痛心悸、烦躁易怒、口干手麻、呼吸困难、血压偏高、舌尖较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涩。
心肺气虚: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面色苍白、头晕、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或结或代。
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倦怠无力、夜寐多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心肾阳虚:胸闷气喘、唇青、肢冷面浮、足肿、舌质淡、瘀斑青紫、脉沉细或迟。
心阳虚脱:烦躁暴喘、面色青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下降、舌质紫暗。
五、艾灸作用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艾灸从整体调理五脏六腑,通过艾灸的燃烧产生热量来刺激经络,达到通经活络、宣痹通阳的功效,有效防治心脏病。
六、艾灸方法
防治心脏病主要取穴:膻中穴、中脘穴、天池穴、内关穴、神门穴。
每日次,每穴5-20分钟左右。
注意施灸前后一小时内禁忌饮用凉水、吹空调。
取穴方法: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取穴方法: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取穴方法:位于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取穴方法: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每天艾灸一次,提高免疫力,防治心脏病,身体倍儿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