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第11个家庭读书日。
清明小长假,借了欣欣的《围城》来阅读,一看就停不住了,里面的语言生动幽默,又不乏深刻的道理。在品读方鸿渐这个“无用之人”之余,不免会想到现实当中的很多人,很多事,甚至自己,不免汗颜。其实故事梗概很简单,就是一个旧社会的学子到海外留学归来,乘船回国后在上海小住,后辗转内地的一个不知名大学任教,因无法适应,被迫回到上海在一个小报社工作。在这样一条线索中,钱老用他的生花妙笔,刻画了许多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以一种力透纸背的笔锋,深刻地揭露了社会风气日下、人性的丑恶。从讽刺小说的角度看,应该是仅次于鲁迅先生的《阿Q日记》。
小说的作者、士林怪才钱钟书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的一生可谓传奇的一生,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读他夫人杨绛女士的文章,里面详细记录了钱老的童年生活,少年趣事和成年事迹和主要著作。《围城》是一本值得不断阅读、反复体味的书,书里的很多细节都会令人捧腹,但全书的气氛却如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荡气回肠。下半年10月份前后,我计划再重温一次,到时候希望能再次分享的深刻一些。对于孩子来说,我建议他在小学升初中的阶段来探究。
孩子近期读的是二年级指定读物、任溶溶老师写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一开始,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本书里面只有一个篇章是写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为什么书的名字却是这个呢?很不错的问题哦!书籍在出版的时候,会围绕书的主题确定一个题目,比如我读的《围城》,其实是围绕着一个法国的谚语: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人生处处是“围城困境”。还有一些书,是由很多短篇的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构成,在命名的时候会选用知名度高、影响广泛的那篇文章做题目,一方面借助“晕轮效应”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能快速找到,比如孩子上学期看过的冰波的《企鹅寄冰》、洪汛涛的《神笔马良》等都属于这一类。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发现这个小秘密呐!
孩子重点给我们分享了书中的《奶奶的怪耳朵》这篇,书中描写了一个活泼少年“闹闹”和他奶奶的奇妙趣事。奶奶有一双神奇的耳朵,当闹闹大吵大闹、声音赛过锣鼓的时候,奶奶一点也听不到;可是当闹闹有礼貌地、轻声细语说话的时候,奶奶却可以一字不漏的全部落到耳朵里,果然足够“怪”。孩子给我和外子介绍了闹闹的回家“三部曲”:“咚咚咚”的上楼脚步声;接着是“嘭”,脚踢房门的声音;接着是闹闹的大叫声:“饿坏了,你快给我吃点心!”。听着他惟妙惟肖的介绍,我觉得“闹闹”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太棒了!紧紧扣住闹闹特别“闹”的秉性。任老不愧是一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分享中稍显不足的是,孩子只给我们介绍了他眼中看到的“热闹”,却没有给我们分享这篇文章的“门道”: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不管是对身边的亲人,还是陌生人。讲礼貌,是我们的美德,要我们从小做起。
外子近期痴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看了一些关于十大元帅的消遣书。书采用的是年历方式简单记录,结合一些奇闻野史,对元帅们的生平大概、参与的重要战役和历史轨迹都有涉及。他给我们分享的是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类:章回体、编年体和纪传体。
章回体就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每章、回都有一个主题或故事)。
编年体是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左传》、《资治通鉴》等均属此类。
纪传体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比如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等。外子读的那些书,我认为从本质上属于这一类。
跳出小说,单从文章体裁来说,众人悉知的不外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需求不同,体裁各异,就像火车有车轨,飞机有航道。各取所需。
读书,亦是如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